【文匯網訊】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香港常見的野生動物,你數得出有多少?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行山人士,也可能跟穿山甲、果子狸和貓頭鷹等動物「素未謀面」,因為這些動物大多是在夜間活動,喜歡躲在叢林,鮮有在人前露面,都市人也漸漸忘記了牠們的存在。
漁護署在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荷塘旁邊,開設了「香港野生動物大搜查」步道,全長約50米,起點豎立了一個動物探險家的木雕。遊人沿斜坡步上35級樓梯,便會發現步道兩旁「匿藏」了15種香港常見的野生動物,包括樹幹上的麻鷹、倒掛的蝙蝠和拔足而逃的赤麂。步道終點的告示牌,圖文並茂說明15種動物的中英文名字。
漁護署農林督察吳婉柔表示,考慮到市民和小朋友較少機會在夜間到郊野公園,特別擺放了不少夜行動物的雕塑,希望加深他們的認識。雖然赤麂、蝙蝠和貓頭鷹在夜間才活躍,但都是香港常見的野生動物。
鐵叉成樹幹膠樽變巨蟒該15件野生動物雕塑形態生動逼真,而且內有乾坤,麻鷹腳下的樹幹,支架以郊遊人士廢棄的燒烤叉構成;大蟒蛇吞進肚皮的,不是牛或大象,而是廢棄的塑膠樽。
參與雕塑製作的漁護署農林助理員郭強西表示,使用燒烤叉和膠樽,既環保,亦可減少雕塑的重量,方便建造時搬運安裝。
一次機緣巧合,令工匠想到另一個廢物利用的巧妙配搭。郭西強說:「我們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怎樣造箭豬背上的箭,某天同事割完草,看見打草機的魚絲掉在地上,便突然想到可利用來作箭豬的箭,將魚絲逐條插在背上,然後上色,結果製成這隻箭豬。」
工匠用完的油掃,看似毫無用處,但其實十分適合用作野豬的鬃毛。郭西強指著野豬雕塑說:「我們大約用了10把油掃製作這排鬃毛,而且這頭野豬的製作十分仔細,牠的獠牙崩了,顯示牠剛打過架。」
象牙雕刻師腐朽化神奇負責製作步道起點那動物探險家木雕的黎輝傳,從前是象牙雕刻師傅,1980年加入漁護署當技工,上司十分賞識他的手藝,95年「重施故技」為署方製作木雕和石雕,現在是資深的高級技工。
一塊枯木在黎輝傳手上,真能「化腐朽為神奇」。由於工場設於郊野公園附近,黎輝傳順手捻來,加上一點想像力,便可按枯木的天然形態,刻出各式各樣的人像。
10多年來,黎輝傳製作了大約50件作品,分佈在漁護署轄下多個景點,包括金山郊野公園的猴子石雕、清水灣釣魚翁郊遊徑的翠鳥石雕、濕地公園內多個木刻動物路標,並曾製作香港地質公園鬼手木雕,作為署方送給其他國家地質公園的紀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