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內地孕婦到香港生的孩子稱為「雙非」(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嬰兒。如今,早幾年出生的「雙非」嬰兒已成「雙非」港童。現在,他們大批回流香港,接受小學教育,香港教育體系面臨沉重的壓力。
「自己的權利」
近日,香港的小學開始進行小一統一派位選校。當地媒體報道,大清早,上水的80校網派位中心就有大量家長排隊,其中大約八成為內地人士。
吳女士一家是深圳人,她的女兒是5年前出生的「雙非」港童,現正在粉嶺的幼兒園上學。吳女士說,開始派位前一天早上,就來到上水派位中心排隊,香港教育、福利等制度比內地好,她希望女兒長久留港,「最好一直讀到香港大學啦!」
今天,數以萬計的「雙非」兒童有意回流香港上學。吳女士的願望在這些「雙非」兒童家長當中頗有代表性。香港媒體報道,回流的「雙非」兒童給香港教育體繫帶來沉重壓力,其中連接深圳和香港邊境的北區更為嚴重,大批學童每天跨境就學,導致幼兒園和小學幾近「迫爆」,新學年共缺少大約3000個名額。
香港本地家長劉女士對學校被「雙非」兒童「迫爆」大感無奈。她向媒體抱怨,自己的家庭是納稅人,卻沒能優先享受到當地政府的資源,有關方面應檢討學校派位等資源的分派。
針對分薄資源一說,「雙非」兒童家長黃太反駁:「我小朋友拿香港身份證,理應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
難道要爭十幾年?
香港身份帶來的權利擁有法律保障,也正是為此,香港方面對「雙非」兒童壓力,只能盡量協調處理。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校長陳紹鴻對媒體表示,區內學校已積極「出招」,應對學額不足的問題。該校今年將加開1個班,把小一招生名額增加30多個。教育部門今年也首次向「雙非」學童家長發信,呼籲他們放棄鄰近深圳的小學,轉而選擇其他學區,以減輕某些學校的壓力。
如此管控在香港社會引發爭議。不少人批評,這些做法治標不治本,反映政府沒有長遠的人口政策規劃,根本做法應是從居留權入手,通過釋法,停發出生證給「雙非」嬰兒,以長遠減低香港社會資源受到的衝擊。也有人呼籲,當務之急是打擊介紹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中介公司,否則港人從懷胎起就要面對「雙非」嬰激烈競爭,從產檢到床位,到奶粉,到未來升學都要爭,「預咗要爭十幾年」,引發社會問題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