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過去5年,面對百年一遇的世紀金融風暴,香港市民展現了堅毅的精神和高度的智慧,我們處變不驚,即使外圍經濟風起雲湧,出口一度急跌至歷史低位,失業率突然急升,經濟增長銳減,我們依然迎難而上,而且成功克服困難,再度奮起。我有幸能夠在財政司司長這個崗位,與市民一起走過這段日子,親身感受到香港市民永不言敗的精神面貌,使我感覺十分驕傲。
現時外圍經濟又再是密佈陰霾,歐美債務危機未見曙光,今年的外圍環境極不明朗,特別是我們正值政府換屆,種種政治經濟因素影響之下,我們更要如履薄冰,未雨綢繆,為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作好準備。所以,今年的預算案推出的多項措施,針對個人、企業和整體經濟的層面,提升大家的抗逆能力。
我在上任時曾經提出3個公共理財的信念,分別是務實、社會承擔和具有可持續性。在過去5年,我沒有偏離這些信念。我們一直堅守審慎理財,應使則使的原則。
政府開支在過去5年增長70%,經常開支增加33%,超過同期經濟增長的21%。這些用於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等範疇的支出,反映了政府對社會的承擔,同時亦配合民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沒有好像很多西方國家一樣,為我們的下一代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一直以來,堅守財政紀律並不代表一毛不拔,在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曾經一次又一次,毫不猶豫地投入資源,幫助社會解決困難。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我們更希望可以紓緩日後的社會問題。
舉例說,今年的預算案建議向撒瑪利亞基金注資100億元,同時放寬資助的資格,讓更多人可以受惠。這筆款項,應該可以比較長期地資助不幸患病的市民,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在預算案諮詢期間,我收到不少有關醫療負擔的意見,市民尤其關注昂貴藥物的支出影響家庭的經濟情況。我相信,針對病人的不幸和面對的生活困難,我們在力有所逮時應該加以支援,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障,作出適當的承擔。
除了這個例子之外,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有不少措施,惠及不同階層的市民。預算案除了提供資源,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和措施,例如長者乘車優惠、向公屋住戶代繳兩個月租金、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及傷殘津貼人士發放額外一個月的津貼等等,我們亦向繳交薪俸稅的市民,作出多項一次性退稅和長期的寬減措施。
針對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我們在今年的預算案亦推出不少協助中小企的措施,包括為企業提供1,000億元擔保的貸款計劃,寬免本年度的商業登記費和75%的利得稅,進出口報關費減半等。這些措施可望紓緩一些中小企的經營壓力,幫助大家度過難關,同時亦可以保障更多就業機會。
我們這套「穩企業以保就業,促經濟以安民生」的策略,不但讓我們度過上次的經濟衝擊,更成為不少經濟體系的學習對象。面對今次環球經濟不穩,我會在有需要時推出更多適時的措施,沿用有效的策略,與市民一起,迎接挑戰。
我一直將基層市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一直相信,搞好經濟是長遠保障基層市民生活的良方,保障基層最重要,最實際的手段是保障他們的就業,提升他們的收入。在過去5年,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現時接近全民就業,基層有工作,而且收入上升,例如去年基層人士的收入在過去一年就有12.5%的增長,隨著收入增長,不少基層市民的生活在過去一年都得到改善。
我注意到社會上有關預算案的討論,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些市民直接得益的一次過措施。我當然明白市民要求實惠措施的訴求,但我亦希望社會明白,這些措施,其實只佔我們每年近4,000億元政府開支的一小部分,其他投入在教育、基建、醫療和環保等方面的資源,亦相當可觀。
就以剛才提及為撒瑪利亞基金注資100億元的措施為例,受惠的人數可能不及直接向市民發放現金,但它亦能務實地回應市民的需要,更切合保障有需要市民的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