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6日報道,內地與香港當然有差異,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法律的、生活方式的……事無鉅細,就連地鐵裡能不能吃東西也大不相同。誰也沒想到,一位內地女童在香港地鐵裡吃麵吃出軒然大波,視頻於農曆年間在網絡上瘋傳,引發討論甚至罵戰。
差異曾經是兩地加速融合與利益共享的關鍵點,比如30年前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兩地經濟發展的差異令香港製造業一夜之間移師廣東,風靡一時的「三來一補」現在已經落伍,但它累積起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台階,港資高居內地引資之首,香港同胞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可入史冊。
還是因為差異,香港開放內地人赴港自由行後,不用廣告與推廣,內地各省市遊客欣然赴港,時逢後「非典」的大蕭條環境,原本已經關門歇業的酒樓商舖得以重張大吉,自由行的人氣和財氣令香港振作重生。今天,雖然不少港人抱怨遊客潮攪擾了自家的生活安寧,但對於內地遊客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想必也會認同。
差異是把雙刃劍,因差異而吸引,也會因差異而排斥。香港明文規定地鐵內不能吃東西,港人也沒見過在地鐵裡湯湯水水地加餐,見到外來的小妹妹吃麵就很不順眼;內地沒有明文規定,吃與不吃是個模糊地帶,況且孩子都是寶貝,餓了刻不容緩,吃點東西就被指責便委屈惱火……於是,吃麵與看吃麵的惡言升級,戰火延燒至網絡擴大為兩地焦點話題。
其實事情不大,這不僅是香港與內地,相信香港人與香港人、北京人與北京人之間也會出現順眼與不順眼的差異,看不順眼者提醒一句:「小妹妹,香港的地鐵裡不能吃東西噢,會被罰款的」,並附上微笑;被提醒者歉意回應:「不好意思啊,孩子太餓了」,隨即收起食物。差異被善待,一笑而過。但是,如果看到小妹妹吃麵就痛斥「大陸人」如何如何,被斥者也不就面論面而回擊「你們香港」如何如何,瞬間概念被偷換,問題變嚴重,一碗麵凝聚起「新仇舊恨」,兩地差異所引起的不解與摩擦都凝聚在面裡,一時間如何理清?
延續對差異上綱上線的鬥爭哲學,內地有人以極端言論把反對吃麵與「殖民地的走狗」掛鉤,情緒性的語言聽起來快意恩仇,實則無理無智;香港也有言論把吃麵與「蝗蟲」並列,如果不是別有用心挑動仇恨,也是文明不足教養不夠……這皆是逆我者亡的殘酷邏輯,離法西斯的深淵不遠矣。
好在筆者在海量的評論中看到不少人情與理性的溫暖。網名「深山之巫」留言: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香港人沒有歧視同胞,發生罵戰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內地有一些同胞未熟悉香港的規則,在香港人眼內就是犯了法,所以才會有如此大動作。其實,做錯了只要認個錯,說出自己不知道這些規則,事情就會完結。內地和香港同樣有好人和壞人,希望不要破壞大家的感情……一家內地媒體評論:再罵,香港也不會因為內地罵聲而改變法規,只有讓別人更加笑話我們。到了外面,請先尊重當地的法規吧……
善待差異,對於主場一方是體諒,對於客場一方是尊重,體諒與尊重都是素養與文明的表現;雖然現實不是童話,當體諒與尊重缺位時,可以循現成的渠道比如管理部門投訴解決。就像流行歌曲唱的,因為瞭解相愛,也會因為瞭解分手。內地與香港日趨緊密的今天,因為瞭解而生出的差異不僅於「吃麵」,兩地管理部門如何正視差異、引導善待差異,兩地百姓如何學會與差異相處,這考驗著兩地的智慧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