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媒:越南在南海打游擊可挫敗中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2-0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環球網援引美國防務新聞網報道,越南為在南海問題上對抗中國,斥巨資採購了戰機和潛艇等先進武器,雖然這並不以使其在軍力規模上與中國相抗衡,但如果其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在南海島礁爭奪中採取「打了就跑」的海上游擊戰術,完全有可能在潛在對華衝突中佔據優勢,至少也會為越南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提供關鍵性籌碼。

文章稱,1月17日,越南首艘國產戰艦列編服役。該艦似乎是俄「特朗圖爾」(Tarantul)級輕巡洋艦的改裝型戰艦,配備有反艦導彈和艦炮系統。雖然按照現代戰艦標準來看,越南首艘國產戰艦並不起眼,但其卻說明越南正全力發展地區海上力量,應對中國不斷增長的海上力量。過去幾年裡,越南加強了對南海有爭議領土的主權要求。與中國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越南對石油資源的需求也在大幅度提高。鑒於其部分大型海上油田,例如Bach Ho油田,預計將於2020年開採告罄,因此迫切需要勘探新油田。

文章稱,然而,事實證明,中國有意並且能夠利用其海軍和海上准軍事部隊,打亂越南的這種努力。中國海軍正不斷朝在2050年成功將自身打造成一支「藍水」海軍的目標前進,其首艘航母已經開始進行海試。在過去十年裡,中國海軍力量的增長吸引了世界大部分目光,很少有人注意到越南日益提高的海上能力。2009年,越南斥資32億美元,採購了6艘俄制「基洛」級柴電潛艇。此次採購金額巨大,在越南當年國防預算中佔據了很大份額,也是俄羅斯最大的海上軍備出口合約。

文章稱,2011年底,荷蘭皇家謝爾德造船廠與越南簽署合約,為後者建造4艘Sigma級護衛艦,其中兩艘將在謝爾德造船廠的監管下在越南建造。越南不僅在升級其海軍艦隊,還為其海警從荷蘭達門造船集團採購了幾艘近海巡邏艦,其中包括一艘排水量超過1000噸且能夠搭載一加直升機的近海巡邏艦。未來,這艘戰艦將成為越南海警最大的戰艦,並使越南海警擁有了可與中國海監部署在南海的千噸級巡航執法船「中國海監26」相抗衡的戰艦。最重要的是,越南並非只是對外進口軍備,其構建海上軍事能力的努力,還包括許可證生產項目及其為艦艇建設專門維修設施等努力。這些努力有助於越南構建自身海上研發基礎設施。目前,對華武器禁運及其他國家對中國逆向工程研究(以俄羅斯為例),使中國無法對外進口軍備,該事實給越南提供了喘息之機,使之受益匪淺。而且,越南還與中國的宿敵印度確定了戰略同盟關係。

文章稱,2011年9月,印度宣佈其將對越南出售「布拉莫斯」導彈,擴充越南沿海威懾資產——越南已經列裝了俄制Bastion反艦導彈系統。這一決定的做出正值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宣佈和越南聯合開採後者宣稱擁有所有權的南海石油區塊之時。這種時間選擇可能並非巧合。印度還正在幫助越南訓練艇員,幫助後者操作即將於2014年開始列裝的「基洛」級潛艇。人們有理由懷疑越南在強化其海上能力領域所做努力都是徒勞的,畢竟越南海軍並不像越南陸軍那樣聲名顯赫 ——後者是越南戰爭中的主力軍。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慢慢發生變化,越南已經宣佈要努力提高其海上力量,特別是其在南沙群島的駐軍的力量。而且,在過去幾年裡,越南海軍所得預算 也大幅度增加。

文章稱,從戰略上講,越南事實上佔據著對華優勢。與越南自我描述的不同,其並非弱者。在南沙群島,被越南控制的島嶼數量最多,面積最大,而中國則僅有若干珊瑚礁大小的炮台及碉堡。雖然實力不斷提高的中國艦隊規模更大、軍備更先進,但其必需經過遠距離航行,才可抵達中國宣稱所有權的海域。相比之下,越南配備有導彈的輕型護衛艦和潛艇能夠隨時從其母港發動攻擊,或多或少的給中國海軍艦隊帶來損失。越南無需發展與中國相稱的戰艦能力,其只需採取在南海島礁爭奪中「打了就跑」的海上游擊戰術,再與中國敵對國家結成同盟,就有可能在潛在對華衝突中佔據優勢,至少也會為越南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提供關鍵性籌碼。

南海風雲
      責任編輯:張斐
美高官訪越 承諾南海「義務」      [2012-02-07]
菲國服軟 但堅稱南海系菲領土      [2012-02-02]
南海艦隊軍演 可確保隨時實戰      [2012-01-31]
美報:華反艦導彈阻美艦入南海      [2012-01-30]
京報再吁嚴懲「出頭鳥」菲律賓      [2012-01-30]
菲防長:或同意美南海置偵察機      [2012-01-28]
美國擬在菲律賓擴軍 主要為抗衡中國在南海影響力      [2012-01-27]
美媒稱菲欲借美軍南海對抗中國      [2012-01-27]
美菲軍演靠近南海 地點藏玄機      [2012-01-21]
專家解讀美菲軍演:中方應回擊      [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