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台海網2月13日報道,歐債危機當前,「富人稅」可謂熱門話題。特別是美國開徵富人稅,更讓其成為全球標榜的一種「政治高度」。好不容易勝選連任的馬英九,啟用「財經內閣」拼經濟,也不得不面臨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受到民間輿論「開徵富人稅」的巨大壓力。
此前馬對富人稅態度不明,甚至表示「富人已經繳很多稅了」,但11日參加活動時,馬英九又強調台灣調整稅制的原則就是「所得多,繳稅多」。無獨有偶,新「閣揆」陳沖也幾乎同時對其提出的「富民經濟」作出解釋,要求「社會上賺比較多錢的人,要多課稅」。馬、陳二人的言論,立刻被台媒解讀為「富人稅要來了」。不過,富人稅實在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台灣內部對此也有不同觀點,並不是「開徵富人稅、窮人喊萬歲」的簡單事情。
一個問題——怎麼縮小貧富差距?
連任之後,馬英九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會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尤其是要改善貧富差距,讓公平正義得以落實,令台灣社會更幸福。新任「閣揆」陳衝上任之後就宣誓要讓台灣從「庶民社會」轉向「富民社會」。
可究竟要如何實現富民、縮小貧富差距?全球正流行的「富人稅」議題理所當然地成了台灣輿論的熱點。畢竟馬英九在大力推動第二階段稅改,對富豪們的資本所得課稅可謂全社會的呼聲。新任「財政部長」劉憶如就說,自己就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召開內部主管會議,要求收集鄰近地區富人繳稅情況,並進行比較,同時徵詢召開財改會或賦改會的可行性。
既然馬英九領頭吹了「富人稅」的風,輿論對開徵富人稅的期待就如野草一般,在台灣社會蔓延開來。不過,台灣的富人此前難道都不繳稅嗎?當然不是。按照2008年的報稅資料,在全台的540萬個申報戶中,有0.7%的最富有家庭年所得在409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上,使用40%的最高稅率,這些家庭為台灣財政貢獻了47%的所得稅稅收。
但問題恰恰在於,全台5700戶年收入淨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家庭,平均股利收入佔了63%,薪資收入僅佔23%。雖然股利收入要納稅,但作為「搖錢樹」的股票,其交易所得卻是全部免稅。這就是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富人的免稅所得有稅收制度保駕護航,而這部分收入恰好是富人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所謂富人稅,嚴格來說就是針對資本所得而課的稅。
兩種聲音——富人稅=真公平是或不是?
輿論要求開徵「富人稅」,其隱含的意思就是對富人征更多的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台灣從媒體到專家,對此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一方認為「富人稅」能改善社會貧富差距、能為當局帶來更多財源用於社會福利支出;反對一方認為就像奧巴馬開徵富人稅面臨的指責一樣,向特定階層徵稅會造成社會分化、階級對立。簡單地說,兩種聲音的矛盾焦點,在於「富人稅」究竟是指向「富人」還是指向「資本所得」。
事實上,就連企業大佬們,也對「富人稅」意見不一。近日台北電信應用展開幕引發諸多企業大佬到場,在被媒體問及相關議題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說,重點不在要不要課富人稅,而是要看「政府」怎麼去課;宏基董事長王振堂則直接說自己已經交了很多稅,當局應該制定更好的稅制來收更多的稅,用以照顧弱勢實現均富,而不是簡單地提高稅率。王振堂認為,如果只是提高稅率,那結果只能是收不到稅,因為會促使富人們將資本外移到稅率最低的地方去。
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台灣的現行稅制重視「勞動所得」而忽略「資本所得」,是造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稅制最被詬病的問題。因此,課富人稅最重要的是不能規避資本得利問題,要落實「每一塊錢都等值」的基本公義。
《經濟日報》的評論則特別強調,「富人稅」有違背課稅應該秉承的立足點平等原則之嫌,絕對不是進步名詞。但也應看到,台灣輿論目前提倡的富人稅有其正當性,那就是這種呼聲是建立在對稅制缺失的反省上的。「是著眼於人人擁有課稅立足點一致的權利,而非階級對立的仇富心理作祟。」
三種思路——富人稅?資本所得稅?不加稅?
「富人稅」目前只是台灣輿論的通俗說法,馬英九所說的「賺得多就該繳得多」其實也不算專業表述,但從這種政策宣示所透露的訊息可知,未來稅制改革之後,新的稅種不管是否叫「富人稅」,但落實的就是「富人稅」的精神無疑。只是從目前來看,因牽涉到社會觀感與推動阻力,在以財經手段調整貧富差距方面,有開徵富人稅、資本所得稅和使用其他財經手段等三種思路。
主張「富人稅」的人士認為,在歐債危機背景下,雖然單靠增加稅收也解決不了財政問題,但也有數個理由支持徵收富人稅。首先,財政赤字的解決,需要裁減支出配合增加收入。其次,財政支出裁減的後果大多是由較低收入人群承受,因此應該從富人身上尋求更多稅收。第三,徵收富人稅未必要大幅增加稅率,只要讓稅制更有效率就能達成。
台灣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謝明瑞撰文指出,馬英九連任後推動第二階段稅改,「財政部」3月就會成立專案小組,改革方向就是類似海外的「暴利稅」。不少人因彩券獎金、投機所得等在短期內獲得極大利益,對這部分暴利所得徵稅,就稱為「暴利稅」。但目前台灣的彩券中獎稅率是20%,如果再提高稅率,就會遭遇業者及民眾的反彈。謝明瑞認為,台灣應將具體情況納入考量,不一定要針對很多暴利所得方式分離課稅,可以將包括資本所得稅等都納入綜合所得稅。
但也有學者認為,雖然台當局針對貧富差距問題的處理手段已經進步很多,因為有各種減稅措施存在,使得「政府」很難再從財政渠道解決貧富不均問題。既然新「內閣」具備財經專長,那麼就可以在財稅政策之外,以金融手段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如果達到某一額度,當局可以在企業融資上予以協助。這樣以金融手段刺激就業,可以避免財政赤字惡化,而勞工的可支配所得的增加,又能化解社會貧富差距的矛盾。這種著眼於「富人稅」之外的思路,實際上看準的是稅制改革背後的社會公平需求,可謂與「富人稅」殊途同歸。
記者觀察
為公平製造不公平台灣人不干
「富人稅」喊聲震天,但這只是媒體的通俗說法,為了觀眾好懂好記。在「政府」層面,馬英九和陳沖其實一直都在避免使用「富人稅」這個字眼。按照官方說法,貧富差距已經造成了社會裂痕,如果再大張旗鼓搞「富人稅」,無疑是在不同階級之間再劃下鴻溝。所以,馬英九很謹慎,普羅大眾也很淡定。
針對特定人群課稅的事情,台灣社會不久之前還存在。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台灣軍、教人員的薪資所得都免稅。而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推動的稅制改革,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取消了這種因為身份而享有的免稅特權。如果馬英九現在又掉頭針對富人專門課稅,那麼無疑是自己打臉,火眼金睛的台灣媒體八成也不會放過他。
但是,要針對資本所得課稅,又是一件很難解釋清楚的事情。因為能有資本所得的,多半是富人。道理很簡單:沒有資本所得,怎麼能成大富之家?要跟民眾說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實在很考驗陳「內閣」的口才。一旦說不清楚,經由媒體放大變成「富人稅」之實,選舉時主打貧富差距的民進黨就會第一個跳出來批判。其實,民進黨已經跳出來了,他們說,「富人稅」不是理性政策,而是討好選民。
那麼,普通台灣民眾到底如何看待「富人稅」呢?導報記者隨機採訪了三位台灣民眾。一位是小吃店老闆,他說,征不征富人稅都沒關係,重點是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第二位是白領階層,她表示「富人稅」聽上去有刻意割裂不同階層的感覺,希望改用別的名稱比較好;第三位是80後台商,他說,對富人徵收資本所得稅,實際上會有對企業重複課稅的可能,總不能為了社會公平,就製造出新的不公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