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37內地父母為香港孩子「托孤」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收養「雙非」兒童的香港保良局。

【文匯網訊】據新快報報道,挺著肚子在羅湖火車站轉上一圈,不一會就能收到各種各樣的小卡片,也許其中一張背面就寫著這樣一句話,「香港永久居留權,送給寶寶最好的禮物」,對於准媽媽而言,這句話大概能一擊即中,直抵內心深處。他們做起了「香港夢」,嚮往著在這所繁華的城市落戶生根,嚮往著那本「去138個國家不用簽證」的護照,嚮往著「香港人」的各項福利。

但這真的是最好的禮物嗎?根據社會福利署(以下簡稱社署)提供的資料,從2007年開始,共接獲37宗內地父母為他們的「香港」孩子申請入住兒童院舍的「托孤」個案,其中去年一年就有13宗。經社工評估符合條件的孩子,才會被安排入住散落在香港各處的兒童院舍。同年,申請領取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個案也增至388宗,增幅達53%。

媒體把這樣的孩子稱為「雙非童」,原意指在港出生、但父母均非香港人的兒童。但民間也流傳著另一種解釋,這些孩子就和新移民一樣,既非香港人也非內地人。他們是內地人眼中的香港人,香港人眼中的內地人,他們或許要一直在這樣的矛盾中成長。

自閉「雙非」孩子入住兒童院舍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內地父母把「雙非」孩子養育到2歲時,才發現孩子患有自閉症,因內地欠缺教育及復康治療等配套,只能委託在港朋友照顧。不過,朋友難以長期幫人「湊仔」,最終孩子要申請社署資助的兒童院舍,「雙非」父母定期來港探望。

還有一個個案更為極端,一個身體殘障的孩子被留在街上,根據口音判斷是一個內地孩子,但父母不知所蹤,孩子同樣入住兒童院舍。

鍾劍華說,目前為止,內地父母申請入住香港兒童院舍的「雙非」孩子數量不算太多,也就30多宗,也說不上有明顯增長趨勢,「就是去年一年好像有20宗,(實際數據為13宗),但已經構成了一個群體。」

按照鍾劍華的分析,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內地的普通家庭。

在港出生的內地孩童雖有居港權,但在內地沒有戶籍,若要返內地生活,要承擔很大的生活開支。按照香港的法律,若想在港一家團聚,需等到孩子18歲,或父母雙方年滿60歲,卻孤苦無依,這時提出申請才有可能實現。否則,父母亦不會因為港生孩子直接擁有永久居留權,除了不能長期留港外,亦不得在香港找工作,父母在發現無論生活在香港還是內地都無力承擔撫養費用時,才會狠心將孩子留港。「有的內地父母還會自我安慰,送子女去兒童院舍,其實和送孩子去寄宿學校沒有什麼區別。」

但據部分兒童院舍年報的開支推算,照顧一名孩子的平均開支每年約須11萬港元。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人數遞增時,有長期病患或智力問題的孩子會隨之增加。

香港一工會,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曾估計,需要入住兒童院舍的「雙非童」大多為傷殘或智障、或其父母不想負起供養責任。

繁華鬧市裡的兒童院舍

創立於1878年的香港保良局是這些「雙非」孩子們的其中一個容身之所,它位於銅鑼灣禮頓道66號。這座慈善機構看上去像是廣州的城中村,被高聳的豪宅、奢華的寫字樓以及香港最大的電訊公司包裹下,顯得格格不入,但它卻沒有遭遇城中村的改造命運,始終安靜地屹立於這片繁華的鬧市。

攀過一段陡峭的斜坡後,兩個顏色鮮艷的兒童遊樂場映入眼簾,除了附近的居民偶爾來坐一會外,這裡大部分時間被用作父母和孩子團聚的場所。

採訪期間,我遇到了這樣一幅團聚的場景。

簡易的滑梯上,一對母女並肩坐著。母親一直操著一口不太正宗的粵語和女孩聊著天。嚴格來說也算不上聊天,因為女兒始終低頭看著媽媽帶來的小禮物,一袋曲奇餅乾。「媽媽帶了你最喜歡的曲奇回來,你可以回去分給小朋友吃了。」女孩沒有回答,開始往嘴裡塞餅乾,但黑黑的眉毛彎彎地掛在臉上,明顯帶著笑意。母親看了一會又說,「還是不好,你食(吃)夠才進去!×××(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最中意(喜歡)搶零食,一會把BB的都搶光了。」

這對母女正對著的白色英式建築就是香港保良局,兩層樓高,遠看設計有點像美國白宮。除了一層右側有一個百來平方米大的保良局博物館外,這棟建築禁止陌生人隨便出入。步入大門,如果不能目標明晰,一臉淡定地找到博物館,門口的保安、工作人員會一層層詢問陌生的來訪者。

所有生活在兒童院舍裡的孩子,必須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清晨起床,小小的洗手間裡,擠滿了小腦袋,洗臉,疊被、吃早餐,以及承擔一定的家務:洗自己的碗筷、衣服等。保良局旁邊還有兩座分別高8層及5層的育嬰樓及小學,孩子可以在這裡完成他們的基本學業。

「雙非」孩子兒童院舍裡的敏感話題

穿過博物館即是孩子們的飯堂,紅棕色的長條桌椅一排排擺放著。飯堂出來是一條樓梯,牆壁上貼著醒目的警示:孩子宿舍,遊客止步。

保良局的工作人員說,為了保護孩子,記者絕對禁止與孩子交談。對於孩子們怎麼來到這裡,父母是哪裡的人這類問題,也被視作絕對隱私不得詢問。

「這裡各種類型的孩子都有,對我們而言,他(她)們都一樣,不會因為任何背景而區別對待。」保良局裡一位梳著齊劉海、戴著眼鏡的年輕女老師瞪大眼睛說道。

社署的新聞署主任黃泳鍶對我說,「關於兒童院舍裡『雙非』孩子的話題,比較敏感。」被安排入住兒童院舍的「雙非」孩子,大多缺乏父母照顧,有的甚至被父母遺棄。對於透過各方努力仍未能聯絡上其父母的孩子,法庭會發出保護令,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作為「雙非」孩子法定監護人。經社工評估個案後,安排入住兒童院舍,並等待領養。

香港居留權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均非港人的「雙非」孩子,在過去10年間急升45倍,由2000年的709人,大增至今年的32653人。

香港居留權對寶寶而言真的是最好的禮物嗎?香港有什麼好?為什麼要跑那麼老遠生孩子?一個母親,為什麼要在香港莫名其妙背上一個「內地孕婦」的罵名?

一位已經成功在香港產子的內地媽媽說得很樸實:香港當然好一點。上學、看病都可以不用錢,英文也可以學好一點,不用像我在廣州這麼辛苦。

中介的宣傳單張上則說得更玄乎:「香港永久居留權——高福利、免費教育、健全醫療、130多個國家出國免簽;第二胎;優秀的醫療,生產更放心……」

但有不少內地民眾對此仍心存疑慮。豆瓣網「安非」說,之前看《北角》(一部反映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你說那個大陸夫婦吃飽了撐的來香港生孩子,不是有病嗎?就算戶口落在香港了,你們又不在香港生活,你不是還得回大陸上學生活嗎?以後孩子上學還有各種借讀費,這個費,那個費的。生活當中肯定還要辦各種繁瑣的手續。還不夠麻煩的呢。您不是那個金剛鑽,您也就別攬那個瓷器活。

另一個網友跟帖:「人家不歡迎我們,我們就不要去。人家也是辛苦建立的,憑什麼你去坐享其成?最後把孩子弄成個『雙非』,雙非是什麼,不就是非香港人又非內地人嘛?」

在香港,我遇到了一位10年前從廣州移民到香港的阿Yan,如今她已是香港一家媒體的記者,操著一口夾雜著英文的純正香港口音。

她說,自己雖然不是「雙非」孩子,但和他們的經歷頗為相似,也是在成年後,才回到香港:「其實我很理解這些孕婦。香港社會真的有許多比內地完善的地方。比如醫療制度、養老制度、教育制度,還比如一些公共福利。這些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但在香港的這些年,她卻忍不住常常要回廣州,每次都會和朋友感歎一番,「我總覺得要是我留在廣州一定能有更好的發展。」如今她正在為買房發愁,月入一萬五的她面對香港遙不可及的房價十分絕望。「廣州的朋友說,40平方米的房子太小,我真的不能理解,在我們這邊可以住5個人了!七八十平方米簡直是豪宅。」

對於這個問題,香港社會福利署新聞主任黃泳鍶說,「這是個敏感問題。」但她還是以官方的口吻給出了答案,「其實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愛、關懷和支持對兒女是極為重要的。所有父母均有責任妥善照顧和引導子女走過不同的成長階段。希望打算赴港產子的內地父母們,慎重考慮子女的福祉及在港的照顧、養育和監護問題。」

      責任編輯:杨阳
羅湖、落馬洲訪港e道明起對內地居民開放      [2012-01-02]
深圳羅湖車禍喪生港人家屬已接受賠償方案      [2012-01-02]
唐英年特首選舉提名被裁定有效      [2012-02-21]
曾德成:香港內地交流融合大勢不可逆轉      [2012-02-21]
港高院覆核首宗外傭居權上訴案      [2012-02-21]
楊建平林武任中聯辦副主任      [2012-02-21]
葉太決定出戰 曾鈺成下周初宣布是否參選      [2012-02-21]
李嘉誠周星馳提名支持唐英年參選特首      [2012-02-21]
參選特首 唐英年:給我一個機會      [2012-02-21]
葉劉淑儀宣佈參選下屆香港特首      [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