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同志」,一個中國歷史上久遠的稱呼,一個涵義豐富而神聖的稱呼,也是曾經溫暖一個時代的稱呼。我們黨從成立之時起就將「同志」定位為黨內成員之間的關係。「一大」黨綱明確規定所有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從此,「同志」成為一個神聖的稱呼。很長一個時期,「同志」還以它特別的感情色彩成為一個社會稱呼,溫暖了眾多人心。
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無論社會上還是黨內,都很少聽到「同志」這個神聖而溫馨的稱呼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以職務、官銜相稱,黨內同志式的關係出現種種異化現象,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黨的先進性和革命性,甚至影響了黨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增強黨組織和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迫切呼喚重塑黨內成員之間的關係,讓久違的「同志」回到同志們中來,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同志」的溫暖。
「同志」意味著志向相同,要注意防止理想信念淡漠,克服黨內關係「職業化」的現象。自古以來,「同志」最本質、最核心、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志向相同,無論時代怎麼變遷,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離開了「共同志向」,就沒有「同志」可言。就志向而言,也有不同層面的內涵。我們黨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凝聚起來的政治組織,《黨章》明確規定「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最高層面的「共同志向」,全體黨員正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利益分化和價值多元的時代特點,一些黨員把政治化、理想化、同心化的黨內關係職業化、同事化、工作化,使原本神聖的事業變成一種謀生的職業,使原本崇高的價值變得世俗起來,使原本世界性的革命意義甚至變成狹隘的一己之利,於是我們黨員隊伍中出現了自由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意志衰退、精神懈怠、奉獻不足,甚至追逐權力、權錢交易、腐敗墮落的現象。這些問題雖不是我們黨的主流,但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嚴重妨礙黨有效履行執政使命,甚至動搖黨的執政地位和基礎。由此可見,重塑與黨的性質和宗旨相稱的新型黨內關係,讓「同志」真正回到同志們中來顯得尤為重要。
「同志」意味著精神相通,要注意防止道德異化喪失,克服黨內關係「物質化」的現象。《禮記》說:「同窗為朋,同志為友」。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近代以來,「同志」都包涵著誠信、團結、友愛、互助等道德規範和精神要素。共產黨人作為社會的先進分子,不僅要求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還要求成為社會道德的楷模。但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法則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人成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人」,社會價值判斷標準日益物質化,人際關係更多的變成一種赤裸裸的經濟關係。更有甚者,市場法則浸入黨內生活,黨內關係的衡量標準也更多的用物質化指標,表現在本體物質化、關係物質化,看金錢、看待遇、看享受,奉獻的東西少了,精神的東西少了。一些本由政治信仰聯結的同志,逐漸演化為帶有宗派性質的組織,或結成實現小團體目標的利益同盟,甚至成為黑惡勢力的「保護傘」,當前團伙腐敗屢見不鮮就是一種證明。這是非常危險的。共產黨員之所以稱為「同志」,這個「志」,除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還有共產主義道德標準,而不是共同的私利追逐。因此,讓「同志」回到同志們中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共同實踐共產主義道德規範,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講政治、講正氣,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實現「經濟人」與「道德人」相統一,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
「同志」意味著地位相等,要注意防止上親下傲問題,克服黨內關係「等級化」的現象。《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因此,所有黨員,上至黨的總書記,下至最普通的黨員,都是黨內普通一員,黨員之間、黨員與群眾之間的關係都應是平等的同志關係。黨內只有上下級組織,沒有上下級黨員。領導職務是黨員在組織架構體系中的角色定位和責任外化,而不是政治地位、個人身份的象徵,更不是謀取任何私利和特權的工具。這種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意味著黨員幹部必須自覺接受一般黨員的監督,也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但時下以官銜相稱已習以為常,下級喊得自然、順溜,上級聽得親切、得意,有時甚至為怎麼稱呼領導而絞盡腦汁、費盡心機。稱呼本無所謂,但如果官職遮住了官員的眼光,就會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視作謀私的工具,視作光宗耀祖的官階。官職發酵之日,往往就是「同志」觀念淡化之時。如果連黨內成員之間都不能做到平等,那還會與人民群眾之間做到平等嗎?究其根源,就是黨內平等關係的懸空與虛化。沒有真正的平等關係,沒有內心深處的和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也不可能實現黨內和諧。而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同志」意味著情感相親,要注意防止疏遠脫離群眾,克服黨群關係「油水化」的現象。「同志」這一稱呼,傳達出的是黨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友愛的融融感情,透露著親切和熱情,給人以革命歸宿感。革命戰爭年代,當地下工作者見面時,一聲「同志」就是不用解釋的尊重和信任;當失散的戰友回到部隊時,一聲「同志」的問候讓人熱淚盈眶;當向敵陣衝鋒時,一聲「同志們」的高呼是同仇敵愾、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迸發;當烈士們臨終時,一聲「同志」的呼喚讓其含笑九泉。具有共同的感情基礎,才會成為發乎內心的真正的同志,也才經得起血與火、名與利的嚴峻考驗。
同志式的共同感情,不僅體現在相互之間的認同與尊重上,更應體現在對人民群眾的大愛之情上。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歷史。在艱苦戰爭年代,離開了人民群眾,可以說一天也難以生存下去,更不用說取得革命的勝利。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培育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成為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法寶。但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下,黨員幹部的工作條件越來越好,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高高在上,「衙門作風」,目無百姓,聞過則怒,方法粗暴,聽不進群眾意見,對群眾麻木不仁,引發諸多上訪和群體事件,有的甚至違法亂紀、貪污腐敗,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血肉關係」演變成了「油水關係」,甚至是「水火關係」。這樣,我們就實在不配稱「同志」了。「同志」,只是一個簡單的稱呼,但又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政治意義。稱呼裡面有政治,有黨性,有形象。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加強黨的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強國,都需要從「同志」回歸做起。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一定要注意防止脫離群眾的危險。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黨的建設的永恆主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之一。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在深厚同志情結而煥發出的崇高境界和巨大激情中盡快變成現實。(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中央文獻研究室 來源: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