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外報:中國兩會改革啟迪世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0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網3月5日援引法國《歐洲時報》報道,近年,隨著在世界舞台上「中國角色」日益「吃重」,「兩會」越來越受海外關注。今年「兩會」的改革強音與朝野達成深化改革共識,向世界詮釋出改革的要義,對全新環境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制度之國家,特別是對深陷歐洲危機難以自拔的歐洲,都深具啟迪意義。

文章摘編如下:

3月3日和5日,將決定中國未來一年發展「路線圖」的北京「兩會」,在舉世矚目之下分別拉開帷幕。近年,隨著在世界舞台上「中國角色」日益「吃重」,每年的兩會之際,海內外媒體都會上下求索,定位「風向」,「聚焦」熱點,尋找「關鍵詞」。如果說,去年因「十二五」開局年,使「十二五」榮登這一關鍵詞榜之首的話,今年,「改革」則在紀念鄧公南巡二十週年的主旋律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言」。

會前,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高層在談改革;官方與民間媒體在議改革;社會各個階層都在挺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一位村支書這樣說,「老百姓最擁護改革。」「農民告別皇糧國稅,逐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都是改革的成果。我當了20年村支書,每天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想法我最清楚。」

3月2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趙啟正就改革問題表示:「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更加堅實了。另一方面,人們對進一步改革的認識也越來越有共識。」

可以說,兩會前夕,改革之風吹綠一池春水,圍繞改革的朝野共識,空前凸顯。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各種利益訴求,各種政見代表,可以對很多問題存分歧,但無人認為中國可以停止改革,又無不認為改革乃解決這些問題之第一良藥。

30多年前,由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今天,說每一個中國人,都在這「30年河東」的改革大潮中,嘗到甜頭,應不為過。今天,為什麼中國人特別懷念鄧小平?就是他在新中國發展史上,以先對改革之倡導,再對改革之堅持,兩次在中華民族歷史關鍵時刻,果斷地以「改革」這個平凡不過的詞彙,創造了一段人類社會不平凡的史詩。

中國的改革之路,是和平崛起的發展之路。今天兩會的改革強音與朝野達成深化改革共識,向世界詮釋出改革的要義,對全新環境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制度之國家,特別是對深陷歐洲危機難以自拔的歐洲,都深具啟迪意義。

一是改革不分東西方,放之四海皆准。歷史的航程永遠不會停滯在某一節點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地區一個民族可以放棄改革而取得進步。回顧歐債危機形成的過程直到今天積重難返的局面,其最重要之教訓用一言以蔽之就是改革的缺失:改革觀念的不堅定,改革時機的貽誤,以及朝野對必須之改革缺乏共識。

二是改革不分意識形態,不分左中右。改革不是單向的,不是意識形態統領的,而是只要具有生存適應能力,具有進步要求,具有發展願望的人群的某種必須做的事情。全世界的過去與今天,不斷在向我們重複著同一個故事:與時俱進的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就陷入危機。

三是改革是改良式的漸進行為,而非革命式的突變行為。這個要義,已為當今世界冠以各種名目的革命,並非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答案所證明。

四是改革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並非僅僅指向經濟、社會,也指向體制與政治。回顧中國30多年改革史,堪稱是全方位的。但就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比較而言,顯然是政治改革相對滯後。這也正是兩會之前,胡錦濤等中國高層頻頻吹風政改的針對性所在。

兩會奏出的改革強音,必會堅持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自身需要之節拍,並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鏡鑒。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正在形成改革騰飛、昇華的兩翼,海外華僑華人對兩會後中國的改革之路,充滿期待;對中國改革之路通向民族復興之路,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Faye Cheung
李鵬之女:每個人都要「知恥」      [2012-03-05]
申紀蘭回應「從未投過反對票」      [2012-03-05]
胡錦濤:我也要研究也要調查      [2012-03-05]
兩會花絮:曾蔭權、董建華與會      [2012-03-05]
政協委員建議天氣預報增釣魚島      [2012-03-05]
港媒:財富分配失衡成兩會焦點      [2012-03-05]
國家統計局長:近月失業率上升      [2012-03-04]
羅范椒芬稱兩會期間不會為梁振英拉票      [2012-03-04]
楊元慶:發達城市應放電腦企業去西部發展      [2012-03-04]
衛生部長歎息:改革「水」很深      [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