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根據今年兩會日程安排,6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將第5次在兩會上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答記者問。此間有分析人士指出,外長記者會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是向國際社會和國內公眾宣介中國外交政策、增信釋疑的契機。
外長記者會談什麼?
外長記者會作為兩會新聞發佈的一個重頭戲,歷年都是中外媒體關注焦點。按往年慣例預測,今年的外長記者會上,楊潔篪將回顧過去一年中國外交並展望今年中國外交的大方向,同時就大國關係、周邊外交、地區熱點幾大領域的熱點問題宣介中國立場。
就此,記者採訪了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以及中國前駐瑞典大使陳明明。兩位大使預測,中美關係、歐債危機、朝鮮半島局勢、敘利亞問題、南海問題以及伊核問題都會出現在今年的外長記者會上。
「總之,外長記者會將重申中國一貫立場,也不一定會有什麼出乎意料的內容,但是可以旨在向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增信釋疑,增加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對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陳明明說。
向國際社會增信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上升,國際社會上對中國崛起的疑慮與不安也在增加。外長記者會將是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發展戰略意圖的重要平台。
馬振崗指出,中國當前面臨一個新挑戰——面對外界疑慮,如何展示中國的發展與對外政策?陳明明也說,他本人認為,楊外長將會借記者會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的發展並不以他國為代價,中國所尋求的是「共贏」的局面。
此外,中國對許多國際問題的參與程度加深,國際社會也表示了對中國的更多期待。外長記者會上也將就許多問題闡明中國立場,回應各方期待或誤解。陳明明舉例指出,外長可能就敘利亞問題更清楚地闡明中國立場,消除一些誤解。此外對於歐債危機、六方會談、伊朗核問題,中方都將表明中國負責任的態度。
為國內公眾釋疑
當今,國內公眾,尤其是廣大網民對國際熱點與中國外交工作關注較高。近期來,南海問題、中國否決聯合國涉敘草案和中韓、中日之間一些涉及民族情感的事件,都引發公眾熱烈討論與評價,為外交工作帶來新要求,民意對外交決策的影響也有所上升。
因此,外長記者會將是向國內公眾闡釋中國外交政策、解答疑問的重要平台。
陳明明指出,中國外交部基本做到了及時和公眾進行良性互動和對話,有針對性地解答公眾疑問。「總體說來,公眾對某一具體問題有什麼意見或想法,外交部都會在第一時間給出反饋或進行解答,比如近期的『南京言論』。」
馬振崗則表示,國內公眾越來越關注外交並參與外交,這是好事,也是挑戰。但他指出,外交歸根結底是「高度集中的工程」,公眾情緒要照顧到,中央決策也需要堅決貫徹。
以南海問題為例,馬振崗說,「老百姓有些情緒或者意見可以理解,也是對的,但從外交角度來講,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外交關注的是更大的政策性問題。」馬振崗就此提出他本人對今年中國外交工作的一個建議——向公眾加強政策闡釋和引導。
「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中國人都能站在外交的視角看問題,但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外交工作。」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