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3月8日電】【本報記者程相逢、戚紅麗、劉蕊3月8日電】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王全書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建設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以充分發揮國民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
王全書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任何一個民族的延續發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展開的;割斷歷史、否定傳統,就將丟失根本、迷失方向,民族的精神家園將無從安置,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將無法薪火相傳。
王全書告訴記者,他最擔憂的是,改革開放以後,在打開窗戶的同時,也有一些蒼蠅、蚊子飛了進來,西方各色文化湧入國門。在一些人眼裡,似乎凡是西方的都是時尚的、值得推崇的,凡是傳統的都是落後的、應當拋棄的。在這種思潮的浸潤和影響下,長期以來,在我們的中小學教材和大學教程中,傳統文化的比重少得可憐,文化傳承面臨著嚴重的斷裂危險。
尤其是去年年底西班牙一篇文章稱「中國年輕一代缺乏文化認同感。在中國的五個星期時間,我沒有聽到過一次中國音樂,聽到的只有西方音樂,並且以美國音樂為主」。這篇文章深深刺激了王全書。
「如果連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都不瞭解、不熱愛、不學習、不傳承,何談愛祖國、愛家鄉!一個對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談自尊!」
為扭轉這一局面,在強勢西方文化的激盪中保持高度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王全書建議建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加強中華經典教育課程資源建設,打造普及推廣傳統文化的名牌平台,在全國建設一批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他建議可以選擇一些基礎好、有特色的學校、社科研究機構,組織專門力量,按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下大力氣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加大對文獻資料整理研究的力度,推出一批對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名
王全書表示,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名。他認為,那種視中華傳統文化統統是封建落後、殘渣餘孽的觀點,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那種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與近現代民主自由意識相悖而將其全盤否定的做法,是嚴重扭曲的、非常有害的。「矯枉過正」的階段已經結束。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名,與某些過激口號如「將線裝書和方塊字統統扔進茅坑」的呼喊、與「文革」中傳統文化幾遭滅頂之災的做法劃清界限,高度自覺地擔當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王全書還表示,將中國戲曲、中華功夫等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中小學、幼兒園的體音美教學;對高校學生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宮等對國人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方式也是值得嘗試和推廣的國民教育形式。
在王全書看來,文化不能遺傳和移植,也不能複製和再生,必須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耳濡目染,點滴積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喜愛源自教育,受眾在於培養。」
因此他認為應像推進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那樣,結合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學特點,將中國戲曲(包括國粹京劇和流傳較廣的地方戲曲)、中華功夫(包括少林、太極)、國畫等納入音樂、體育、美術課程,並將其作為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興趣課,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而作為高等院校,則應率先開放優秀傳統文化視頻公開課,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盡快上線,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高校名師大講堂」、「文化名家講文化」等活動。
同時,王全書還建議,應組織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常到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展覽館、青少年宮參觀,考察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熟悉這些中國元素的獨特演繹,使中國文化符號得以潛移默化地傳遞,融入大家的血液,深入人們的骨髓,擴大志願者隊伍。
「應將這種文化權益作為福利提供給國人特別是青少年,使人人都能平等進入、參與並分享。」王全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