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衣食住行,列在首位的就是衣。最初「衣」只是幫助人們遮羞的幾片樹葉,但是很快這幾片樹葉就被織物所代替,衣的功能也不僅是遮羞了。《尚書•正義》裡解釋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可見中華民族的一半在於衣。衣服的分類越來越細,樣式、花紋象徵著不同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甚至代表了文化和主體性,以至於歷史上社會制度發生革變之時,人們都會除去舊裝,換上新衣。
到了現在,「衣」進化到了另一種形式,我們稱之為「時尚」。通過這種形式,衣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介入生活。每年兩次,各大時裝周發布潮流趨勢後,百貨商場和街邊小店都會以極快的速度跟上。再加上時尚雜志不失時機地煽風點火,往往冬天的寒風還刮著,口袋裡的錢就已經為春裝蠢蠢欲動了。與衣服配套的,還有包、鞋、配飾,最後還需要把自然的頭髮坳成一個形狀,在天生的臉上畫出另一張臉,才算完成了整個造型。「造型」,這個詞意味著接下來就是粉墨登場了。
既是登場,就需要選擇一個角色。在韓國的街頭,很輕易就能找到很多角色。香奈兒經典鏈條包的矜持淑女,駝色風衣深沉斯文的紳士,復古大衣表情曖昧的「冷酷都市男女」,很多人用時尚直接了當地表明自己的身份。街頭成就了一場又一場的偶遇,無需漫長的瞭解過程,衣服已經告訴你對方是誰。
但是時尚在給予這種迅速判斷的同時,剝奪了我們深入相知的能力。造型後不再是原本自己的那個人,用一切方式盡力維持住造型,意圖讓他人以為這個造型便是本人。謊言、欺騙全無所謂,反正在卸去造型後又完全是另一個人。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些韓國女性,連她們的丈夫都未曾看過她們的素顏。我不禁驚訝,現代人竟然與最親的人都無法坦誠相對,而要予以防備。
由此聯想到韓國一些大企業的行為,雖然企業行為和時尚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關系,但是本質卻如出一轍。初來韓國時,一直感歎韓國企業製作的廣告精美,各種營銷活動也異常活躍,還會出資進行各種社會貢獻活動。然而在韓國越久,便發現這些形象光鮮的企業連一些基本的准則都沒能遵守,偷稅逃稅,為滿足一己私慾而損害國民利益。企業也好,個人也好,躲在一個造型的美好軀殼裡,不願再進行最簡單和真誠的交流。這樣的社會裡,所有的交流都圍繞利益而起,作為社會最小單位成員的個人成為賺取利益的工具,渴望溝通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越來越孤獨。這也許是導致韓國社會自殺率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或許,是時候放下對造型的執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