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亞明、郎艷林北京10日電】從甕安之亂到甕安之治,近年來貴州的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備受矚目。「甕安發生巨大變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民生擺在第一位,僅僅抓住社會管理創新難點進行突破,實現了甕安由大亂到大治的轉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崔亞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述。
甕安事件4年來,貴州省各級部門採取多項措施,努力化解干群矛盾和警民矛盾。經過4年的努力,甕安在創新社會管理上取得明顯成效。「發生甕安事件當年,甕安的群眾安全滿意度測評在全省88個縣中倒數第10;2009年,甕安群眾安全滿意度測評上升至正數第24名,2010年在全省排名第4,2011年上升至全省第2位」,崔亞東介紹,甕安由亂到治,由甕安不安到甕安平安,由甕安之亂到甕安經驗,皆因始終把民生擺在第一位。為此,2011年11月,全省還在甕安召開加強社會管理與工作創新現場會,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省長趙克志到會講話、對工作進行部署,並把經濟社會發展與創新社會管理之間的矛盾梳理為10項47條內容,要求一一落實。
藏在數據裡的民生課題
意識到自身「燃點低、觸點多,民生問題解決不夠甚至欠賬」的實際情況後,貴州省始終堅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據崔亞東回憶,2010年底,中央五中全會做出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創新要求以後,時值編製「十二五」規劃的貴州省決定,在「十二五」規劃中要做好民生問題,直接涉及民生的項目18項,涉及資金47億元。2011年,貴州省開展「十大民生工程」建設,投入資金823億元,占當時地方財政收入的幾乎全部;2012年,貴州省還將投入900億元,繼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除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外,2012年貴州省又列出十六件實事,目前正在分解中。
除此之外,貴州省各級部門還建立矛盾糾紛排查中心,建立風險評估機制,開展幹部群眾「接訪、走訪、回訪」的「三訪」活動;開展清網行動、打擊「兩搶一盜」、打擊農村偷牛盜馬等專項行動,想盡一切辦法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2011年,全省七成的矛盾糾紛在調解中心化解,其中人民調解矛盾糾紛19萬起,治安調解13萬起,法院一審調解撤案8000多起」,崔亞東說,各級部門建立矛盾調解中心起到莫大的作用。而開展的幹部「三訪」活動,去年一年共接待群眾24000餘人次,接到的4000多件糾紛中80%得到落實。
「貴州的民生欠債太多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想盡一切辦法改善和保障民生」,崔亞東說,只有民生問題解決好了,社會才能和諧,他認為,和諧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