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3月11日援引美媒報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選擇了開放經濟,從那時起至今,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一直以來,有人說是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印度,但本篇文章作者阿卡什.卡普爾卻認為,印度其實一直在被「美國化」,而且他強調,儘管被「美國化」的印度社會確實有著西方富饒社會的表象,但這個社會內部存在的問題卻十分讓人擔憂。
美國紐約時報3月9日刊出文章,原題目為「印度是怎樣變成另一個美國的」,文章作者為阿卡什.卡普爾,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直以來,印度與世界之間似乎有一面摸不到的高牆將兩者隔開,現在這面高牆上的磚瓦正在慢慢散落,印度也逐漸在與世界其它各國融合到一起。近期,星巴克和亞馬遜宣佈,它們要進軍印度市場,一份印度報紙稱「這標誌著印度市場已經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在我看來,這兩家美國公司進軍印度市場還代表著美國消費主義觀念也進入了印度,所以更確切說,印度正在逐步被「美國化」。
我小時候是在印度鄉村長大的,我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美國人,所以成長歷程中,我很多個夏天是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度過的。儘管從情感角度上,美國和印度都是我的家,但在現實中,這兩國的對立面是十分明確的:冷戰時,兩國曾互視對方為敵人;在政治與經濟體繫上,美國奢華的資本主義與印度樸素的社會主義之間也存在著本質上的對立。因此在我成長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必須在文化上、社會層面上隨時經歷著印度和美國之間的對立。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印度選擇開放經濟後,上述那些對立面發生了巨大變化。漸漸我開始目睹並經歷著印度各方面的轉型,有時,甚至是越來越多時候,我開始對印度的轉型有些擔憂。
從1993年起,印度大多數城市裡開始建設各種大型商場和寫字樓,而在鄉下,過去的茅草屋也早已被磚瓦房替代,那些腰果和芒果的種植園也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由門牆圍起來的小區和社區。無論是城市和鄉村,新一代印度人思想中被每日灌輸的是美國式「瘋狂消費主義」。
現在的印度正在試圖將美國式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經過調和後納入其社會中,因此在印度,你可以體會到「看的到和看不到」這兩方面的美國式文化特徵。那些看的到方面包括:各種美式品牌、湧入印度社會的美國商人、美式五星級酒店、隨處可見和可聽到的美國式俚語和口音。
相比這些可看到的方面,那些不可見的「美國化」特徵其實讓人有更深的體會。在我小時候,印度這個國家可謂是與世隔絕,對每個人來說,社會所提供的各種機會是非常有限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那時的印度社會從道德上對資本主義是極為排斥的。
現在的印度已是完全不同了,你可以感覺到這個社會充斥著某種能量,這種能量的來源就是那美國式的個人創業精神。在最近一份全球調查問卷中,印度人被發現是現在各國人群中最樂觀的。另外,皮尤全球態度項目調查顯示,印度人非常欣賞美國式的理念,比如自由式資本主義、全球化、甚至是跨國公司。對於美國式價值觀,比如勤奮努力、創造性、甚至是美國出兵伊拉克,大部分現代印度人都表示贊同。
對於印度來說,雖然這種美國式的理念和價值觀確實給社會帶來了財富,但它們也給社會帶來了更多複雜、矛盾、和負面的影響:我家鄉的確比以前更富饒了,但那些荒田和廢棄的種植園所帶來環境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印度那些舊時的社會體系逐漸被金錢所帶來力量不斷衝擊,它們正在漸漸瓦解;在失去了家庭和宗教約束以後,印度社會的縫隙裡充斥著犯罪和暴力。
我最近與一名40多歲的印度鄉村婦女進行了一次談話,雖然她現在生活依然清貧,但顯然她比幾十年前要富裕多了:她以前只能住茅草屋,現在她自己擁有一棟房子,裡面自來水和供電情況都很好。此外,她的兒子有一部手機和一輛摩托車,她侄女也要上大學了。但這看似美好的生活後面卻有著陰暗的一面:最近這個鄉村內發生了一起謀殺,新建起來的商店也被認為是搶劫的對象,暴力正蠶食著這個小鄉村。儘管每日有警察巡邏,這名婦女被嚇得不得不搬了出去,她說:「這就是金錢帶給整個社會的惡果,雖然我們曾經貧窮,但至少我們不需擔心自己生命安全,我認為以前那個印度社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