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十年記者會 溫總三引林則徐詩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14]    我要評論
     

2008年

【文匯網訊】「我將在最後一年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永遠和人民在一起。」今天(14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的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素書》中的詩文作開場白,表達在最後一年任期裡他的心情。

據法制晚報報道,同時,繼2003年、2008年記者見面會後,他第三次提到林則徐的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據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辦公室統計,溫家寶自任國務院總理以來,在不同場合引用詩文130餘次,其中「兩會」期間最為頻繁。

縱觀溫總理十年來在記者見面會中引用的詩文,可以看出憂患意識、進取精神和台灣問題成為引用詩句中的主題。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汪龍麟曾主編過溫家寶詩文名句語錄——《溫文爾雅》一書,該書收錄了自2003年以來溫總理引用的古今詩句103條。今天上午,王龍鱗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總理開場引用《素書》,是想傳達他將秉承自己敢作敢當的「義」承擔對國家的責任。

開場白 引《素書》表達敢作敢當之「義」

今天上午,汪龍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溫總理引用的「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出自漢朝黃石公《素書》正道章第二,在《淮南子》中也出現過類似詩句。

其表達的意思是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質疑,能居義而不反顧,才是真正的人中俊傑。

汪龍麟分析,總理之所以開場就引用該詩文,是想傳達今年雖是其任期的最後一年,但仍會站好最後一班崗,和以前一樣堅守職責。更重要的是,他將秉承自己敢作敢當的「義」承擔對國家的責任。

汪龍麟介紹,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傳說當年黃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橋下,張良畢恭畢敬地為老人拾鞋穿鞋,後來老人又幾次考驗張良,張良終於通過了考驗,於是黃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書傳授給了張良,這部書就是《素書》。

張良將書帶進了自己的墳墓。張良死後大約500年,盜墓人從張良墓裡偷了這本書,才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故事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為《素書》寫的序裡。張良後來用這部書裡的知識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

回顧 三提林則徐詩句 不計禍福

今天上午,在評價自己工作時,溫總理第三次提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繼2003年、2008年記者見面會後,溫總理第三次以該詩文表達自己今後不計禍福、一心報國的工作態度。

溫總理說:「我秉承『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為國家服務整整45年,我為國家、人民傾注了我全部的熱情、心血和精力,沒有謀過私利。我敢於面對人民、面對歷史。」

記者注意到,這是繼2003年、2008年記者見面會後,溫總理第三次以該詩文表達自己今後不計禍福、一心報國的工作態度。該詩句出自林則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汪龍麟告訴記者,林則徐過世前要求家人把這句話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溫總理應該是很欣賞這句話,在他任總理的第一年以及連任時再到今年,都有引用,表達了溫總理始終如一的執政理念。」汪龍麟分析。

總理發佈會引用詩詞解讀(部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時間:2003年3月18日出處:林則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背景: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

釋義: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場景重現:2003年3月18日,剛剛當選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召開記者會。德新社記者問他的工作風格是怎樣的。溫家寶說:「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在我當總理以後,我心裡總默念著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今後工作的態度。」

●專家解讀:溫家寶總理引用林則徐的兩句詩來作答,簡潔地表達了自己今後不計禍福、一心報國的工作態度,同時也表現了總理鞠躬盡瘁、敢為天下先的奉獻精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時間:2003年3月18日出處:《孟子•告子下》背景: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釋義:在憂患中得以生存,沉迷安樂則會衰亡。

場景重現:中央電視台記者問到關於如何面對當前困難和挑戰的問題時,溫家寶總理首先肯定了上一屆政府的工作,然後表示:「我們現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礎上開始的。前人給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擺在我們面前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還要我們繼續進行開創性的工作。我總記得一句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專家解讀:溫家寶總理用孟子的這兩句話,非常簡潔地表達了本屆政府對中國現狀的清醒認識,充分表現出總理在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諸多問題時不驕不躁的態度和過人的膽識。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時間:2004年3月14日 出處: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背景: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釋義:儘管婁山關地勢險要,不可逾越,但卻依然要憑借堅強的意志力將其穿越。

場景重現:溫家寶在記者會的開場白中說:「有一位朋友問我,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詩來概括一下你今年和今後的工作。我想起兩位偉人的詩,一句是毛澤東主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專家解讀:2003年,溫家寶任總理的第一年,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席捲全國、人民幣貶值、物價上漲……國際國內的種種問題如同當年萬里長征的艱難險阻。

「而今邁步從頭越」,正是表達了這種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樂觀的英雄主義情懷。

解讀

期盼祖國統一 說到台灣最動情

中國的古典詩歌有詠懷詠志的作用。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汪龍麟認為,總理對詩文的偏愛可使詩歌的古老功能在當代激活,又能體現詩歌「言有盡意無窮」的意蘊。

同時,體現了一個國家領導人溫文爾雅的政治風度,和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汪龍麟曾主編過《溫文爾雅》一書,該書收錄了自2003年以來溫總理引用的古今詩句103條。

據汪龍麟分析,溫總理十年履職之路中,每每說到對台灣同胞的思念以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時,總能恰如其分地引用一些詩文,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

此外,汪龍麟認為,在涉及民生問題時總理也會揮灑自如地引用詩文。例如2003年記者見面會上談及農村賦稅改革時,溫總理引用《大學》一文,「生財有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抒。」「這些都能體現溫總理是以情為重的人,他把民生和國家的未來一直放在心間。」汪龍麟表示。

溫總理放眼世界 憂患意識時常有

「自古以來,文人都共有一種憂患意識,但溫總理的這種意識不同於普通文人。」「安不忘危,治而不亂」、「憂患與故」等詩文曾多次被溫總理引用,汪龍麟認為,這體現了溫總理強烈的憂患意識。

汪龍麟分析,一般人的憂患意識著眼於眼前,而溫總理的憂患則放眼於世界。「他要考慮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如何屹立不倒,並保持自我。」汪龍麟認為這體現了溫家寶作為大國總理的責任心。

除了憂患意識,不斷的進取精神也屢次被溫總理提及。

他曾兩次談及政府工作時提到「行百里者半九十」。

汪龍麟分析,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艱巨過程,雖然目前的改革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絲毫不能馬虎懈怠。

詩詞引用

十次總理記者見面會引用詩詞摘錄

2003年3月18日 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談工作態度: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004年3月14日 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安不忘危,治不忘亂」

2005年3月14日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我們面前的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頭腦的冷靜,形勢稍好,尤需兢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行百里者半九十」。絕不能半途而廢,當然我們將更加注重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注重採用經濟機制的調節和經濟手段的調節

談台灣問題: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2006年3月14日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形勢稍好,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

談台灣問題: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007年3月16日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談中日關係:中國有一句古話,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談反腐:讓每個幹部和領導者懂得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2008年3月1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談台灣問題: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9年3月13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談中俄關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行百里者半九十」、「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談台灣問題: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談台灣問題:骨肉之親,析而不殊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

談政府工作: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談台灣問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責任編輯:苗笛
溫家寶相信香港定能選出多數港人擁護的特首      [2012-03-14]
溫總:任內最後一年做5件困難事      [2012-03-14]
路透社記者向溫總問王立軍事件      [2012-03-14]
溫總對謠諑不為所動亦不免痛苦      [2012-03-14]
溫總記者會十年親歷印象記      [2012-03-14]
溫總:最後一年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回      [2012-03-14]
溫總今日上午將答中外記者問      [2012-03-14]
溫總英相致賀電慶中英建交40年      [2012-03-14]
盤點溫總九年答中外記者問      [2012-03-14]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今閉幕 溫總將見記者      [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