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韓媒:J20新照證發動機瓶頸解決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2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東方網報道,韓國軍事網站《韓國軍事防務網》2012年3月19日發表文章,對近期爆出的全新殲-20戰機照片進行瞭解讀。文章認為,相比之前的傳統型號,此次曝光的新型殲-20在發動機噴口與雷達罩存在明顯不同。從技術上講,這兩處變化預示中國已經掌握美式二元矢量推力與大功率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並成功的將其整合到了最頂尖的戰機之上。從發展上講,新型殲-20的出現,預示中國已經成功在自研戰機上擺脫俄式風格,成功整合了西方與自身的戰機技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殲-20作為中國的第五代戰機,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多方的各種猜測。其中比較集中的,就是該型戰機究竟僅僅類似之前的俄制S-37技術驗證機,還是YF-22的「準定型」戰機。近日,隨著一套殲-20夜航照片的曝光,這些疑問均得到了解答。在這套圖片這不僅證實目前中國已經至少擁有2架以上的殲-20,同時,新型殲-20採用了類似F-22的二元推力矢量噴口,同時,雷達罩與機身的差色處理也預示其已經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而已這兩項改進為標誌,中國不僅完全擺脫了俄制戰機風格對其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首次實現了對自身與西方技術的有效高端整合,由此真正產生了完全獨立於美俄之外的第三種高端戰機風格。

二元矢量噴口體現中國高端發動機實力

相比殲-20之前的型號,新型殲-20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採用了與F-22類似的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技術。如果圖片未經過處理,則此技術改變一方面澄清了之前關於殲-20動力的傳聞,即殲-20將採用俄制117S或AL-41發動機。另一方面,此項改進預示中國已經解決第五代戰機的動力瓶頸,不僅能研發高性能動力裝置,同時也實現了將自身發動機與美式推力矢量技術的整合。體現了中國在戰機動力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

1、終結俄式戰機技術對華影響。

由於中俄兩國長期的戰機技術交流,俄式戰機技術多中國國產戰機研發的影響是深遠的。儘管作為中國首款獨立研發的國產戰機,殲-10已經基本擺脫了俄式戰機技術的影響,但中國周受制於自身的動力系統限制,仍不得不為其裝備俄制發動機,因此殲-10戰機仍未擺脫俄式戰機技術的影響。而殲-20此時採用二元推力矢量噴口則預示這一漫長影響的終結。原因很簡單,目前俄制發動機中,有可能被用於第五代戰機的是有117S與AL-41兩種發動機。而這兩款發動機均非全新設計,都是在原有AL-31發動機的基礎上升級而來。僅就推力矢量技術而言,與出口印度的蘇-30MKI戰機上採用的多元推力矢量技術並不不同。儘管相比美式的二元推力矢量噴口,俄制技術似乎更加高端,但通過印度的實際使用卻現實並非如此。俄式的多元推力矢量噴口儘管不用像美式技術那樣,對機身進行較大規模的該機,但其整個噴口位置轉換需要全部在發動機內部進行,技術難度較大,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的活動部件較多,實際使用可靠性十分有限。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儘管俄羅斯宣稱,蘇-30MKI戰機裝備的AL-31FP發動機配備的多元推力矢量噴口的壽命為250小時,經過升級後能達到500小時,但其實際壽命卻僅有20小時。

此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中國選擇了美式的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技術,俄制同類技術尚難以達到實戰水平,但多元推力矢量噴口技術較之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更加先進,更加代表了推力矢量技術的未來。中美兩國選擇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技術,無疑是希望在性能可接受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原本已經居高不下的五代機技術難度與開發成本。而俄羅斯選擇更加複雜技術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無法快速研發全新戰機的情況下,試圖通過單項技術的突破,大幅提升傳統裝備的性能,從而達成戰力上的大幅提升。儘管從最終結果來看,中美似乎更加聰明與務實,但俄羅斯面臨的問題卻並不能掩蓋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

2、已經突破高性能發動機瓶頸。

眾所周知,推力矢量噴口與發動機是不可割裂的。因此,幾乎不存在將一款全新噴口技術應用在傳統發動機上的可能。因此,既然中國不會從俄羅斯獲得相關技術支持,美國也絕不會將絕密的F-22戰機的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那麼殲-20戰機的發動機來源只能有一個,即國產。但在上一款國產戰機,即殲-10的研發過程中,中國尚未完全解決國產發動機的瓶頸,且主要面對第四代戰機的「太行」發動機不僅在性能上近似俄制AL-31系列發動機,在可靠性方面也尚未過關。因此,此時殲-20獲得的技術突破無疑意義重大,一方面中國在「太行」這一等級上的發動機研發過程中已不存在瓶頸,其將快速成熟並裝備中國空軍現有第四代戰機,從而失少保證中國已全面掌握第四代戰機技術。另一方面,中國已具備獨立研發140至170千牛級別的大推力發動機。而對發動機與噴口技術的成功整合則顯示,中國已經在該領域內輕車熟路,之前的技術積累已經足以支撐中國發動機的快速發展。

3、選擇並整合務實的美式技術。

從微觀上講,殲-20確實可視作俄制戰機技術對中國國產戰機影響的終結,而從宏觀上講,中國在殲-20戰機的研發過程中,選擇相對務實的美式技術,並對中美兩國相關技術進行整合則預示俄制戰機研發思想對中國影響的終結。眾所周知,在將近50年的冷戰中,美蘇兩國的武器裝備都在互相較量中交替更新。但不容否認的是,美制裝備在裝備時間與整體賢能方面,一直較之俄制裝備佔據上風。即使是性能超越F-15的俄制蘇-27戰機(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兩種戰機的性能優劣實際上尚無定論),其服役時間整整比對手晚了10年。因此,俄羅斯在研發武器過程中,不斷試圖在單項技術上獲得突破,在通過集成的方式,最大顯得的提升裝備的整體性能。儘管這種方式確實有助於技術處於劣勢的一方獲得進步,發展方式過於功利,對整體的技術提升並無太大幫助。

受制於自身過於薄弱的技術與外界的封鎖,中國在國產戰機發展初期,不僅大量引進了俄制戰機技術,也不得不照搬了這種技術發展思想。但正當中國通過仿製米格-21(中國仿製的米格-21的編號為殲-7)而即將迎來戰機技術的告訴發展時,中蘇關係緊張使中國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僅僅依仗自身的技術,不僅難以獲得在單項技術上的突破,也很難對戰機升級體積進行集成升級。因此就出現了中國戰機「改而不進」的窘境。但隨著自身技術的不斷積累,尤其是通過上世紀90年代初,對蘇-27系列戰機的引進,使中國獨立研發高端戰機的能力不斷完善。因此,中國在發展殲-20戰機的過程中,逐漸摒棄了俄式的功利性發展模式,轉向了務實全面的美式發展模式。而通過對本國與美式技術的整合,不僅為殲-20,也為中國國產戰機的整體發展創造了條件。

雷達戰機整合使中國獲得與美平級技術

相比新型殲-20的尾噴口,其雷達罩的變化並不容易察覺。在傳統型號上,雷達罩與機身是同色的。但在新型殲-20上,雷達罩與機身進行了差色處理。這種變化從F-22上能有非常直觀的體會。而出現這種差色的原因是,在未裝備機載雷達的初期原型機上,雷達罩採用了與機身相同的鋁合金或複合材料,因此在噴漆上也不需要區別對待。但如果已經裝備雷達,雷達罩就必須採用特殊材料,以期達到強度與透波效果的平衡,所以就在最直觀的顏色上出現了明顯差異。因此可以斷言,在新型的殲-20戰機已經裝備了國產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而在該型雷達的選型、技術來源於研發方式上的抉擇發展,也使中國在該領域內逐漸超越俄羅斯,獲得了與美國齊平的技術等級。

1、有源還是無源?

所謂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可稱為主動相控陣雷達,其與無源相控陣雷達(被動相控陣雷達)的最大區別在於,組成發射陣列的每一個輻射器均有一個發射/接受模塊,都能自己產生與接收電波。而後者在整部雷達上只有一個中央接收/發射器,發射的能量由計算機分配到天線上的每一個輻射器。儘管受制於更高的複雜程度與造價,有源相控陣雷達曾在較長的時間內作為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補充,但其相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余度設計上均佔有明顯優勢。隨著世界整體雷達技術的提升,有源相控陣雷達獲得了有效的小型化,已經由最初僅能裝備戰艦、預警機等大型平台,逐漸向戰機這類小型空中平台上擴散。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研發,並將相控陣雷達裝備戰機的國家。早在其1969年服役的米格-25戰鬥機就裝備了「龍捲風」相控陣雷達。但受制於俄羅斯的滇西技術水平,初期的「龍捲風」相控陣雷達為無源模式,對反射面積為3㎡目標的探測距離僅為100km,即使是經過升級的「龍捲風」-A,其對同等目標的探測距離也僅提升至125km,相比同時代,在技術上低一個檔次的脈衝多普勒雷達並不佔據優勢(1970年底試飛的美制F-14「雄貓」戰鬥機裝備的AN/AWG-9脈衝多普勒雷達根據探測目標大小,探測距離在120到315km之間),而米格-31裝備的NIIPN007S-800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儘管探測距離超過了300km,但卻是以體積大幅增大換來的。因此,對於中國而言,儘管俄制相對成熟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更加容易獲得,但其有限的技術水平與本世紀初兩國的裝備知識產權之爭,使其一方面難以滿足中國的全部需求,,另一方面中國也難以獲得全部技術用於自身的裝備研發。相比之下,西方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儘管技術相對複雜,但卻能有效滿足中國的性能需求,同時也符合中國日後向西方技術風格靠攏的規劃。因此,在選擇雷達類型方面,中國最終選擇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2、外購還是自研?

在確定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之後,仍有兩條路擺在中國面前,即外購還是自研。如果選擇外購,中國將不得不面對在新一代裝備上,繼續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而在技術層面上,擁有最高端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的美國,顯然不會支持中國發展此類技術。剩下的選擇只有以色列和俄羅斯。就以色列而言,其可視作西方首個將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大規模用於空戰的國家。其代表作「費爾康」系列預警機就是首款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大型預警機。但其一方面受到自身技術的局限,即尚未獨立開發一款用於戰機的相控陣雷達,另一方面也受到來自美國的過多限制,而這無疑都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相比之下,儘管俄羅斯與日本一起,都在1993年最早開發出了用於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受制於其有限的經濟條件,其整體雷達技術已經落後於國際的平均水平。而中國作為在軍備研發與軍售方面的老手,顯然不會花費重金採購一款已經過時的裝備。

既然無法從國際上獲得技術較大的技術支援,自行研發就成了中國發展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唯一道路。但在此過程中,中國卻不得不面對諸多技術局限。眾所周知,機載相控陣雷達實質上是綜合化的作戰系統。雷達的相關參數,火控電腦中作戰程序的書寫,都需要與其未來可能匹配的各型武器兼容。但問題在於,在中國開始研發該型雷達的本世紀初,中國獨立研發的主動雷達中距空空導彈、近距格鬥導彈、遠程空地導彈等主力彈藥的技術性能均為最終確定,由此為雷達的研發製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而這僅僅是諸多限制中國自行研發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關鍵因素中的一個。但得益於自身技術的發展,以及之前因裝備受制於人而受到的諸多教訓,中國最終選擇自行研發該型雷達。而從殲-20已經裝備該型雷達的事實來看,中國的選擇是正確的。

3、早期還是晚期?

儘管按照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中國在研發殲-20戰機初期,已經決定為其裝備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但較之俄羅斯更加有限的雷達技術積累,使中國不得不考慮是在殲-20的早期型號還是晚期型號上裝備此類雷達。按照中國一貫穩妥踏實的裝備發展風格,在殲-20的晚期型號上裝備此類雷達是較為可行的做法。但因世界範圍內研發第五代戰機面臨瓶頸而日益興起的第四代戰機高端改裝為中國帶來了契機。受制於第五代戰機過高的技術水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航空研發大國選擇了在第五代戰機尚未完全研發成功之前,以部分已經基本成熟的技術對第四代戰機進行升級。因此,面對這一全新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對自身的第四代戰機進行大規模技術升級,藉以因對此類裝備在世界範圍內的二次發展。而這對殲-20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作為第四代戰機高端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成了必須的措施。因此,對於中國這種雷達技術儲備相對薄弱的國家而言,就在客觀上多了一種高端的雷達實驗平台。使全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獲得在各種環境中的使用經驗。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主要航空國家中,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並非與第五代戰機一起誕生,其出現與初期發展階段均在第四代戰機上完成。因此,中國在以殲-10B為代表的國產第四代戰機上應用此類裝備,無疑填補了之前的發展空白,使自身的發展歷程更加完整,技術更加可靠。而這些也就成為中國選擇在尚未正式列裝部隊之前,即為殲-20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根本原因。

全新殲-20預示中國戰機風格正式形成

對於任何一個航空大國而言,第五代戰機的成功研發均意義重大,而對戰機技術發展迅速的中國而言更是這樣。通過殲-20的成功研發,中國不僅實現了對高端戰機的全面國產化,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內創造了完全不同於美俄的第三種最高端戰機風格。而這一風格的集中體現就在於中國風格的設計、裝備與使用標準。

1、設計標準。

儘管目前中國尚未公佈殲-20最終設計成果的形成過程,但眾所周知,從中國其他戰機的譚發過程來看,中國的設計標準是,首先立足現有的技術條件,先設計出一個大致的框架,之後在將不斷出現的各種新技術不斷的填充到這個框架中。按照西方的設計標準來看,中國戰機的設計凍結階段要晚得多。這一做法的好處在於,在戰機的研發過程中,能夠吸納更多的新技術,從而減少在凍結設計之後,再試圖對其進行技術升級的麻煩。但不足同樣明顯,中國相對有限的技術儲備,使水平較高的外來技術均有可能對其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可能造成對原有設計的動搖,而這一動搖所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會隨著研發的深入而逐漸加大。但從目前殲-20已經取得的成績來看,中國不僅對這一設計標準的優劣瞭如指掌,更能對其進行有效掌控。因此,依仗這種設計標準,中國不僅有能力研發出最高端的戰機,同時,如果這種中國式的設計標準得以擴散,其他技術有限的國家具備了研發高端戰機的可能。

2、武備標準。

在論述機載雷達的部分已經提到,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綜合化的作戰系統,而戰機本身更是這樣。像殲-20這種高端戰機,其在未受到大規模外來技術援助的情況下,必然在各種裝備上自成標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備標準。按照一般理解,所謂武備標準就是作戰彈藥在各種性能上的具體標準,但事實上這個概念要大得多。除了武器裝備的具體性能,武器與戰機系統能否兼容是另一重要因素。以美制F-22戰機為例,在常規條件下,其各種作戰載荷均掛載於兩大兩小共四個機內彈倉中。相比第四代戰機,掛載總量與靈活性均大大降低。因此一方面要求單一彈藥必須具備之前多種彈藥的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彈藥能快速與戰機整體達成兼容,可使戰機在經過短期升級後,即可勝任完全不同的作戰任務。因此,對於中國而言,類似美制F-22,但完全立足自身的裝備標準的確立,不僅為日後中國戰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此類技術在中國國產戰機內的擴散也非常有益於中國戰機角逐國際高端軍機市場。

3、使用標準。

在裝備研發領域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成功研發一款裝備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確立使用標準,使優異的技術得以延續,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得以具體體現。由此可見,將裝備的技術優勢轉變為戰力優勢時體現裝備價值的唯一途徑,而裝備使用標準的制定恰恰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中國而言,殲-20的研發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通過對這款戰機性能的正確認識,進而編寫出切實可行的使用標準成為決定其最終價值的重要因素。這其中包括如何規範對涉及該型戰機關鍵技術的生產與改進,日常對戰機的保養、維護、維修,對該型戰機應以怎樣的定位進行有效使用都是使用標準中的重要內容。而從殲-20戰機的頻繁試飛與高端技術改進中可以看出,中國已經開始為殲-20編寫有效的使用標準且進展順利。如果這一推斷屬實,中國通過研發殲-20戰機,不僅在戰機研發方面取得了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成功步入了航空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有效使用並傳授戰機生產使用經驗。通俗的講,就是完成了由學生向老師的轉變。

儘管目前尚難以確定最新型殲-20戰機的圖片是否經過處理,但中國通過殲-20項目所獲得的各種技術進步卻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種裝備,殲-20無疑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才能裝備中國空軍,但作為一種技術發展的標誌,殲-20則預示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對世界頂尖航空技術的追趕,逐漸開始以領跑者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軍機的研發行列中。

      責任編輯:連檣
簡氏爆J20航母需耗資遠超公開      [2012-03-22]
簡氏稱殲20已造4架 發動機曝光      [2012-03-13]
傳中國J20幾年內將正式生產      [2012-02-05]
校車新國標發動機艙要求比美高      [2012-01-12]
外媒:中國全球鷹發動機落後      [2012-01-05]
俄媒:殲20發動機和雷達是短板      [2012-03-01]
內地將啟動寬帶普及提速工程      [2012-03-24]
張德江主持會議 強調改善民生      [2012-03-24]
2代天熠系統面世 一掃國產尷尬      [2012-03-24]
重慶4人工作調動終止代表資格      [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