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為什麼中國人要去國外買中國貨?因為比在國內買便宜。」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日前在出席博鰲論壇時的一席話再一次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同樣是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國外消費者卻總能享受比中國消費者更低的價格,是什麼原因驅使國內消費者捨近求遠去國外採購?為什麼中國商品在國內賣的比國外還貴?
到海外回購「中國製造」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的消費日益增長,尤其是逢年過節,「飛」到海外去購物逐漸成為了一種時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買到比中國便宜1/3到一半的奢侈品之外,中國消費者在異國購買的商品中更是不乏許多「中國製造」,因為即使是一些中國產的普通消費品,在國外也賣得比國內便宜。
這種情況在外貿加工服裝類產品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一條中國產的Levi's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售價折合人民幣也就兩三百元,但同一條褲子,出口轉內銷後在中國國內的專賣店卻至少要賣700元。而一雙中國產的耐克旅遊鞋,在國內動輒七八百元,即使降價促銷也得四五百元,而同樣的款式在美國的一些大賣場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幣也就兩三百元。
而電子產品國內外的售價則相差更多。以一部在中國組裝的蘋果iPhone4S(16G)為例,該機型在中國內地官網售價為4988元,在美國官網的售價為649美元(約4087元人民幣)。該手機在中國內地的價格比美國貴了20%以上。
商務部調查顯示,手錶、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五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海內外的差價,內地市場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這個統計雖然不一定能夠完全準確地反映情況,但是至少給出一個信號。
稅收及流通成本高是主因
不僅是蘋果這種由中國代工的產品賣得貴,即使是國內自主品牌聯想也存在售價「內外有別」的情況。究其原因,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直言不諱地表示,並非企業願意搞價格歧視,而是中國稅收高。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裡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也表示,按道理說,明明是在中國製造,我們增加了物流成本,賣到國外應該更貴一點,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相反的。這與中國稅收制度的不合理是有密切關係的。
那麼,稅收高是主要因素嗎?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董志勇認為,影響商品的價格因素是多方面的,稅收只是其中之一,解決這個問題絕不能就稅論稅。企業的營銷與定價策略、商品流通成本、場地租金甚至匯率等都是造成價格不同的原因。
「製造企業在國內市場經營需要承擔比在國外市場更高的貿易成本,結果推高了『中國製造』的國內終端價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表示,雖然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但其實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由於分稅制等原因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省與省之間實際存在著貿易壁壘。直到今天,國內市場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這種分割的市場直接導致了市場進入成本較高。
通過改革來轉變增長模式
事實上,當商品進入流通環節後,除了繳納17%的增值稅外,國內流通環節的中間費用過高已成為推高商品售價的重要因素。此外,也與我國此前重出口、輕消費的失衡狀態有很大關係,國內製造企業傾向於生產後出口,獲得那數額不多的出口退稅,而不是大力開拓國內消費市場。尹翔碩表示,國內消費市場擴大內需的一個關鍵,是設法降低貿易成本,為企業創造好的市場環境。
「中國有13億人口,提升實際消費的潛力非常大。」劉明康表示,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大規模的進行,我們在二三線城市有巨大的潛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思考這些機會,應該改變國內的貿易物流系統、流通領域,因為現在國內的商業流通領域還不夠高效。
「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大規模製造和大規模出口的模式已經不能夠再去依賴了,必須畫上句號。」劉明康認為,中國需要增長,沒有增長就沒有利潤,也沒有辦法進行研發和創新,沒有辦法把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設計中心。所以,中國必須要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我們要通過改革來轉變增長模式,從而實現可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