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圖:據外界分析,殲20原型機仍然是安裝俄制AL-31發動機 【文匯網訊】據環球網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14日刊文稱,中國需要更多的戰機,來應對南海衝突和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所帶來的壓力。然而,中國戰機的軟肋在發動機。歷史上,中國一直依靠俄羅斯提供高性能軍用發動機。但當前,中國正在努力掌握量產發動機的能力。
文章對中國國內發動機研製的現狀進行了介紹。中國未能量產國產發動機,是中國軍用航空部門的「阿喀琉斯之踵」。儘管,中國在研製發動機方面有了重大進展,但它仍然面臨著標準化和缺乏熟練技工的問題。此外,中國還不能生產高質量風扇葉片。《解放軍報》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能夠仿製AL-31發動機的絕大多數部件;但仍然需要從俄羅斯進口風扇葉片,這可能會減緩殲-15和殲-20等新一代戰術飛機的研製。
作者認為,體制障礙、標準化和一體化是中國發動機研製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中國發動機生產部門分散在瀋陽、西安和安順(貴州),更多地是引發了微觀的競爭,並未促進發動機研製的良性競爭。從西方標準來看,中國發動機生產的從業人員也非常少。解放軍各發動機使用部隊間缺乏合作與協調,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這些發動機生產廠家做同樣的工作,導致人力和資源的浪費。各單位資源的分散,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發的效率。標準化和一體化對發動機研製來說非常重要。沒有六西格瑪和全面智聯管理等先進的質量管理制度,沒有成熟的零部件和系統設計與組裝能力,沒有如實報告問題的組織文化;中國將不可能生產出高性能的發動機,發動機的生產不允許出現錯誤。
文章指出,中國解決發動機量產問題具有重大意義。如果,中國的發動機製造能力能夠達到美國20年前的水平;那麼它就能為新一代的戰機配備國產發動機。俄羅斯不願意向中國出售為殲-20配備的大推力發動機,如果中國能夠解決發動機問題,殲-20就可以與F-22和T-50比肩而立。但目前,中國仍在完善WS-10「太行」發動機的生產質量;而且2011年7月又從俄羅斯訂購了123台AL-31發動機。這均表明,中國的發動機仍嚴重依賴進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