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經濟觀察網報道,美國和歐洲的軍事觀察家和學者們總是責怪中國軍事不夠透明,但此話卻要分兩頭來講。如果按西方直接了當的敘事方式來看,確實不夠透明,但如果按東方含蓄婉轉的方式來看,中國軍方一直在講述自己。
3月中旬,一場沒有任何軍方通稿的「行為秀」悄然上演——裝備新型發動機的殲-20五代戰機首次亮相試飛。試飛結束後,草根記者迅速將照片上傳到網上,並很快成為各個網站軍事版塊的重頭戲,一場貌似軍方導演的「官洩」,成功向世界講述了殲-20的最新進展。
所謂「官洩」乃是坊間的戲稱,指的是官方授意的洩密,如果網友個人擅自將研發期間的軍事裝備照片放在網上,被國安部門請去喝茶,但如果有官方授意就斷無此風險。這種獨特的信息發佈手段,使得外國軍事學者和觀察家們也養成了泡中國軍事論壇的習慣。
網上流出的殲-20試飛圖片,馬上被外國媒體評頭論足,這些種種評論又馬上「出口轉內銷」流回國內,於是中國人才能在正規媒體上看到了諸如「中國五代戰機更換新型發動機」的文字版信息。
這一去一回,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殲-20戰機的熱度,從某種程度來看,殲-20已然如同航母一般,成為了帶有濃厚政治宣示意味的「大眾明星」。
為什麼要展示殲-20
事實上,殲-20戰鬥機的政治基因與生俱來,因為它在2011年首次亮相試飛時,恰好是美國政要來華訪問之後,同時也是胡錦濤總書記出訪美國的前夕。
如果說上次亮相是為了配合中美之間的國事訪問,那麼這次中國為什麼要在此時低調展示裝備新型發動機的殲-20呢?
如果硬要筆者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我也只能像其他西方觀察家們一樣,抱怨中國的軍事透明度不夠。因為,在沒有任何官方說明的情況下,筆者只能做出基於此前重大事件的合理化猜測,而非理性、嚴謹的推理,而這恰恰是西方學者大多時候研究中國問題時做的事情。
按筆者的猜測,殲-20試飛似乎是一場實際行動版的闢謠。
3月初,俄主流媒體《生意人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國將採購48架俄制「四代半」蘇-35戰鬥機,原因是「中國國防工業系統在研製和生產國產第四代和第五代戰鬥機時遭遇到挫折,其中航空電子系統和發動機是中國需要引進俄制戰機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一「兩會期間」的外媒報道,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迅速做出了闢謠,稱其報道失實,並宣稱中國不需要俄制戰機,因為「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了」。就在官方闢謠幾天后,殲-20就低調登場。儘管無法證實這兩件事情有必然的聯繫,但國產戰機的出現,無疑讓闢謠更具說服力。
「新型殲-20最明顯的特徵是發動機採用了與F-22類似的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技術,這不僅否定了此前關於殲-20將採用俄制發動機的傳聞,而且預示中國已經解決第五代戰機的動力瓶頸,不僅能研發高性能動力裝置,同時也實現了將自身發動機與美式推力矢量技術的整合。體現了中國在戰機動力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
加拿大某網站這樣撰文,對中國軍方的「說服力」做出了詳細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國軍方口頭闢謠之時,一些俄羅斯國內冥頑不化的學者依然對中國國防部的反駁不屑一顧,其中俄政治軍事分析學院的副主任親自撰文重申「常識」比「商業利益」更加重要,他邏輯中的「常識」即中國並不尊重「知識產權」,如同中國利用蘇-27技術仿製出殲-11一樣,中國會繼續仿製俄制戰機,並販賣到世界各地,這將嚴重損害俄方利益。
而當其文章發表幾個小時後,殲-20戰機就飛上了藍天,儘管他的文章並不無道理,但活在過去優越感中的托大顯得著實有些可笑。
儘管,筆者上述猜測合乎常理,但軍方的真實用意恐怕只有軍方自己清楚。
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這絕非一次例行的試飛亮相。殲-20早已家喻戶曉,如果是例行試飛,肯定存在風險,必然會在諸如西北無人區試飛,絕不可能在機場外圍有「閒雜人等」拍照攝影的情況下進行,而且軍方也必然清楚這一亮相會引起周邊國家關注並產生連鎖反應。
餘波未平
無論殲-20具體作戰性能如何,其試飛已經向世人表明,中國已經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正式裝備部隊不再遙遠。
這一事實將嚴重影響到研製過程曲折、成本不斷攀高的美國F-35戰機的未來命運,影響和衝擊著其未來的銷售和部署。此前,因研發進度滯後,美軍已決定推遲採購F-35,這也嚴重影響其他盟國購買的決心,如意大利、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都已宣稱要做出調整,這將進一步使得F-35量產變得困難,單機售價也將更加高昂。
如果說歐洲國家並不在意中國殲-20的出現,但對鄰國日本而言,殲-20的亮相將會對其選擇造成重大影響。此前,日本防衛相田中直紀已經表示,如果F-35無法避免交貨延遲或漲價的情況,可能取消採購合同,並將重新選擇其他機型。
最近中國殲-20的試飛,或許將會讓防衛相口中的「可能」變成「一定」。
日本早在2009年就曾遊說美國放鬆對其出口美國最新銳的F-22戰鬥機,但由於當時唯有美國人掌握第五代戰機(按美國標準為第四代,按俄羅斯標準為第五代),為了保證美國空中力量的絕對優勢,以及逼迫日本繼續堅持協防戰略,美國最終拒絕了日本的請求,要求日本採購F-35。
如今,中俄兩國都已紛紛成功試飛了各自的第五代戰鬥機,在殲-20和T-50俄制五代戰機服役之後,太平洋地區以及歐洲大陸天空的力量對比將從失衡狀態轉變成為平衡或次平衡狀態,這將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儘管F-22戰機早已裝備美國空軍,並且數量將持續增加到200架左右,但由於技術太過複雜和超前,飛行事故也頻頻發生。歷史的經驗無數次告訴人們,任何一種機型,如果不能量產,就很難讓其逐漸成熟和完善,並降低其成本。僅靠美國的採購恐難實現量產,但未來如果日本和歐洲盟國能夠購買簡化版的F-22,不但符合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利益,也將削減美國裝備F-22所承受的經濟壓力。
事實上,奧巴馬早有削減軍費的意願,2011年他將原CIA局長萊昂·帕內塔正式調任美國國防部長,就能看出其意圖。帕內塔具有大刀闊斧裁軍費的能力,此前他在白宮預算局擔任局長時就曾展示過這一才能。
此外,對於美國而言,已經找到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軍用航空器——無人戰鬥機。未來的美國大量準備此種武器,獲得的將不是比較性的優勢,而是會顛覆現有的空戰模式,徹底開創一個新時代。
不僅是美國無人機的製造商支持這一理念,很多F-22和F-35的支持者也持有相同看法。在俄羅斯,同樣也有學者建議俄羅斯停止在T-50戰機上投入太多資源,轉向無人戰鬥機的研製中去。
就在3月20日,美國已經宣稱,海軍艦載無人機X-47B將在明年實現完全自主降落。一旦成功,這將開創新的歷史紀元。為了這一目標,美國海軍早已削減了F-35戰鬥機的採購計劃。
或許中國人還醉心於殲-20戰鬥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中,如同上世紀30年代末期,日本人沉浸在世界最大戰列艦的下水之中,但未來戰爭的模式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儘管未來殲-20和F-22還會在中國周邊公海上空互相對峙或相互模擬纏鬥一下,展示各方實力,但隨著美國無人戰鬥機的服役,一切都將發生深刻改變。
未來的天空將完全屬於無人機。
「無人機時代」來臨
假設未來發生一場殘酷的戰爭,精貴如藝術品,又過於昂貴的有人駕駛戰鬥機能經得住可怕的戰爭消耗嗎?
或許有人會辯稱,未來可以在戰爭時期擴大生產以滿足消耗。但是,武器可以流水線快速生產,戰鬥機駕駛員可以流水線培養嗎?
也或許還有人質疑目前無人機的種種不足和弊端,如同16世紀的人們質疑當時火繩鉤槍的發射速度及射程不及長弓,只不過殺傷力比較強,但這些非議都不能改變火槍最終取代弓箭的命運。
為何?因為,火槍真正的優勢在於易於訓練。古代軍人要想嫻熟使用弓箭,只能從小就開始練習,需要多年時間,但絕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周之內完全掌握火槍射擊的技術。藉此技術,可以迅速組建大規模部隊用來補充戰爭的損耗。
事實上,易培訓、耐消耗的特性才是無人機最終勝出的關鍵,同時也是獲得美國軍方最初青睞的原因。
十年前,美國空軍支持研發無人戰鬥機,是希望無人戰鬥機能被大規模儲存,以便戰時能夠迅速提供「暴增」的作戰能力。
對於美國海軍而言,理由更加直接,就是要用無人戰鬥機取代有人艦載戰鬥機。因為,保障海軍艦載機飛行員一定的戰備水平,就必須讓飛行員們日以繼夜地進行航母起降訓練,這不僅意味著巨大的經費支出,而且還需承擔很大的事故風險(尤其是航母的夜間起降,即便是經驗老道的飛行員,也面臨很大風險)。
總之,培訓海軍艦載機飛行員不僅花錢、週期長,而且十分困難。所以美國海軍的高級將領們非常贊同將無人戰鬥機作為未來的艦載戰鬥機,而且這一目標也將在未來十年間變成現實。
說到這裡,不能不讓筆者擔憂,未來十年,已經準備航母的中國是否能真正建立起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體系?因為,即便蘇俄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裝備了滑躍起飛的航母,但直到現在,俄羅斯依然沒有建立起真正完備的艦載機飛行員培訓體系。
除了飛行員培訓的優勢外,更重要的還是無人機使用週期內的成本十分低廉。
首先從造價上來看,美國F-35戰機的單價已達1.31億美元,而且未來極有可能會繼續增長,而中國殲-20即便相對低廉,但西方軍事分析家猜測其成本也高達1.1億美元。對比之下,X-47B無人戰鬥機的價格不到殲-20戰鬥機的一半,低造價將使得無人機更加適合量產。軍隊可以大量採購(小部分裝備部隊,大部分用於儲備)。
此外,無人機的作戰模式也方便其量產。無人機的作戰模式是網絡化的,而傳統的有人駕駛戰機是個體化的。這種差異,必然導致有人戰機需要把雷達、武器、電子戰吊艙、通信設備全部裝在飛機上,但無人機網絡化協同的作戰方式,不強調個體的全能,而是強調要依托整體,通過性能可靠和實時連接的所有作戰平台協同作戰,實現了信息和優勢的共享。
這兩者作戰理念的巨大差異,以及無人機不依賴飛行員的特點(不需要搭載保障飛行員安全的設備),將大大簡化無人機,這在技術上也使其更加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結構簡單除了適合大規模生產外,也使得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人駕駛飛機,因為系統複雜,所以難逃「系統越複雜,穩定性越脆弱」的怪圈。例如,F-22即便設計先進,但複雜的系統困擾著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幾次墜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無人機和有人駕駛飛機的穩定性差異,最終也體現在後勤保障的成本上。
可以量產的無人機,在技術上也將具有有人駕駛戰機無法企及的高度。
首先,由於無人機不必顧忌人類的生理極限(比如飛行過載),這將會使無人機擁有更加驚人的空中靈巧性。同時無人機通過電腦程序來駕駛,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使得無人機擁有更加智能和精確的控制力。這些都是有人駕駛戰機所無法超越的極限。
最終,在無人機強大的經濟優勢和技術優勢下,美國可以用相同的金錢建立起數量比F-22多幾十倍的龐大機群。即便有人駕駛戰鬥機擁有絕對的單機性能優勢,在大機群作戰中這一優勢將蕩然無存。這一規律,早已被美國空軍所證實。
在未來「無人機時代」,殲-20面臨的最大強敵,不是精貴的F-22,而是漫天飛舞的無人機戰鬥機集群。
新時代,新需求
無人機能夠應付真正殘酷的戰爭,但真正的問題是未來還會發生此前那麼殘酷的戰爭嗎?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全球經濟體系,允許人類再度爆發此前那樣殘酷的戰爭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誰又能保證完全正確呢?
軍事和武備的意義有時完全在於預防,預防發生那些不大可能或極有可能發生的危險。
對於美國而言,其軍事力量必然是追求更加靈活和多變,並且更強大的精確打擊能力,通過在全球範圍內迅速部署,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威脅。在這種大戰略下,無人機戰鬥機無疑是必然的選擇。
美國海軍曾就X-47B裝備航母后戰鬥力的提升進行過評估,作戰半徑將比目前的800公里提升三倍多,達到2500公里(這是無人戰鬥機的最大航程,是在不回收情況下,航母的最大攻擊距離),這將有效逃避出中國反航母武器的有效射程。
美國軍隊能在更遠的地方發現敵人,並打擊敵人,而這永遠是軍事作戰理論中制勝的關鍵。
對比之下,中國未來的軍事戰略依然是個謎,外國軍事觀察家和學者各有猜測,有人稱是「珍珠鏈戰略」,有人稱是「反介入戰略」……總之人們還在猜測。
不論這一戰略到底如何,中國海空軍力量必然需要和美國的無人機機群相周旋和對抗,繼續在海岸邊界線或國際公海上對峙。如何應對,成為中國軍隊必須思考的問題。
難道讓有人駕駛的殲-20去對峙和驅逐無人機機群嗎?無人機可以不眠不休,殲-20的飛行員可以嗎?
似乎,中國只有同樣發展無人戰鬥機技術才能真正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而不是醉心和迷戀於殲-20理論上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