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港媒報道,「中國漁船」及其船員之類的詞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媒體頭版頭條中。在中國有主權糾紛的水域,中國漁船衝撞外國巡邏船,中國漁船船員刺死一名海岸警衛隊員,還挑戰海軍艦艇。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解放軍準備在台灣一旦尋求獨立就發動入侵行動的時候,中國開始加強一個「軍民兩用綜合國民體系」,以確保戰時能迅速調動多種民用資源來支持軍事行動。中國官方媒體2002年報道,福建和浙江的幾千艘小漁船舉行了渡海演習。
4月初,菲律賓海軍發現8艘中國漁船停泊在有爭議的斯卡伯勒礁(即我黃巖島———本網注)附近,由此在北京和馬尼拉之間引發了一場仍在繼續的引人注目的對峙,事態的嚴重程度是史無前例的。法新社最近援引菲律賓地方軍事發言人埃戈斯少校的話說:「他們……帶來所有這些漁船,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訴諸外交。」
雖然乍看起來是一種奇怪的戰術,但調動民用資源是北京可以用來加強對這片水域主權要求的可靠辦法。據信,這片水域有著巨大的油氣儲備。
通過借助漁船和半軍用海監船來引起和保持緊張狀況,而不是動用解放軍海軍的資源,北京讓華盛頓覺得沒有義務直接干預,同時讓媒體持續關注這些區域,進而有效地嚇唬可能的投資者。
北京的這一策略無疑取得了一定成功。北京和菲律賓去年在南中國海蘊含豐富天然氣的禮樂灘爆發的緊張局勢幾乎讓菲律賓菲萊克斯石油公司下屬的福勒姆能源公司在該區域的工作停止。
預計馬尼拉將在6月對其他15個油氣田的開採合同進行招標,其中有兩處油氣田位於同中國有爭議的區域。此事把更多中國漁船在最近的行動牽扯進來。
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為這些漁民除捕魚之外還有其他目的。
台灣政治大學研究員阿瑟·丁說:「為加強主權要求,中國政府必須採取行動,比如向有爭議的海域派遣漁船以及護衛它們的船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