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香港「亞洲時報」在線6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是非洲的生機。正在非洲大陸遊走的中國商人常被指責為剝削者、嚴酷的僱主及僅對掠奪非洲礦藏感興趣的新殖民主義者。然而,這麼說公平嗎?當中國公司出現在非洲大陸時,他們的忍耐力超過西方競爭對手。與坐在空調房內的美英法國人不同,中國工程師在高溫下流汗,睡在帳篷或拖車裡。
沒錯,吸引中國投資者來到非洲的是地下礦藏,而非地上事物。但這並不是故事全部。(中國)資金開始越來越多流向建築、農業和機械製造業。
本月,中石化與南非公司合作,在南非西海岸修建總投資110億美元的石油精煉廠,服務於當地市場,而非對華出口。這是中國投資者願意扎根非洲的最新證明。它同時表明,中國龍的遊獵不僅是要搜集原材料。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購買了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當時遭到激烈反對。如今,這一合作關係已成長為非洲大陸最成功的銀行業聯盟。標準銀行在非洲17個國家擁有500多個分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達烏德·西塞說:「農業以及銀行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等服務業成了中國在非投資的新版塊。」
在非洲,中國投資了150多個農業項目。幾乎沒什麼礦產資源的埃塞俄比亞吸引了中國大量投資。埃西部被視為貧窮飢餓的象徵。但對中國人而言,埃擁有8000萬消費者,是充滿機會的土地。在莫桑比克,中國投資修建產業園,建立紡織品和成衣製造中心。2011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達155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中國為非洲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
但這並未阻止對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腳印的不滿。去年薩塔當選贊比亞總統,其競選口號充滿反華意味。就職後薩塔的言論有所緩和,希望修復受損的雙邊關係。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成為非洲經濟版圖的一部分,此類反覆可能成為常態。許多(對華)不滿都是錯位的,不切實際的期盼可能是部分原因。
隨著北京對非洲大陸的投資熱情不斷上升,曾經毫無希望的非洲地區開始成為一股依靠自身的經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