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初夏時節,高原戈壁,綠意初泛。群山之間,一聲「點火」,大地震撼,神劍飛天,光耀雪山!這是第二炮兵「常規導彈第一旅」成功發射的第114枚導彈。
作為我軍第一支常規導彈部隊,組建短短19年來,他們驅車仗劍,用一百多次驚天巨響昭示世人——這支由黨中央、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殺手鑭」部隊,劍隨令出,迅即能戰!「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近日,記者走進這支神秘之旅,探訪它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打造「百發百中信息化導彈勁旅」的。
官兵人手一台「筆記本」
走進新營區,記者發現,這個旅的官兵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局域網線進班入排,這在全軍也不多見。
發射二營指揮所裡,正在進行指揮聯調訓練,參謀坐在電腦前忙碌地收發各種作戰文書,輸入瞄準數據、天氣情況、諸元參數,一份火力打擊計劃很快生成……鍵盤啪啪直響,營指揮所接到命令:立刻派遣2套發射單元赴某地佔領陣地。看到顯示屏上的新指令,營長、教導員穩坐電腦前,輕敲鍵盤,綜合運用各種戰場數據和決策輔助系統,一套新的作戰方案立即生成。點擊鼠標,作戰命令悄然傳到終端。導彈發射車快速啟動,加油車、維修車、醫療保障車緊隨其後緊急轉進。不久,電腦顯示,發射單元已佔領陣地。「實施火力打擊計劃!」一聲令下,指揮車的屏幕上開始顯示兩套發射單元的操作進程。隨著一枚枚導彈騰空而起,「作戰任務」圓滿完成。
幾年前,對於眼前這一幕,旅長談衛紅只在腦子裡推演過。現在利用旅裡建成的信息化作戰指揮模擬網絡,他們已經可以在網上「馳騁戰場」。
發射一營二級軍士長周文芳,在營裡工作了17年,伴隨並見證了這個旅的成長變遷。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是學「三路」——油路、氣路、電路,現在是學「三化」——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十多年前,一旦有發射任務,他肩扛手搬,滿身是汗;如今,他只用敲擊鍵盤,高效自如……
小周質樸的話語折射出部隊建設的巨大變化:導彈裝備集成化、操作系統簡便化、指揮流程信息化,從「百人一桿槍」到「幾人一發彈」,信息化讓官兵手中的「長劍」更快更準。
頭腦也要邁出機械化的「屋子」
當然,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該旅也有過深刻教訓。
數年前,該旅著眼於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求,打破原有指揮模式,將通信分隊從保障位置推向指揮前沿,並通過技術革新,在旅指揮車內增加通信保障模塊,引進了新型通信設備。
然而,當這些「新寶貝」首次用於複雜電磁環境演練時,還是遭遇了一次難堪:當演練正處於「白熱化」時,因為不熟悉作戰地域周邊的電磁環境,通信指揮信號被地方氣象雷達干擾,該旅指揮所通信突然「卡殼」,操作號手誤以為遭「藍軍」襲擊,幾名通信尖兵手忙腳亂一陣之後仍無計可施,只能開啟備份通信。當獲悉真相時,通信中斷已達數分鐘之久。
談及「走麥城」的經歷,旅領導深有感觸:「決不能雙腳踏進了信息化的大門,頭腦還關在機械化的屋子裡,否則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只是一句口號!」
為此,旅黨委大膽進行「顛覆性訓練」,著眼於未來信息化戰爭對戰鬥力的要求,確立了「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全面過硬的信息化導彈勁旅」的新目標。
為解決信息化條件下通信保障難題,該旅通過技術革新,在旅指揮車內增加通信保障模塊,梳理出無線通信抗干擾綜合組網運用、微波通信抗干擾等5類27種新戰法。不斷升級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指揮平台,形成作戰指揮、陣地信息、武器裝備等12個數據庫,被總部確定為全軍第一家綜合集成建設試點單位。
他們緊盯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樣式,針對部隊武器裝備轉型快、集成程度高的實際,自行研製了多種型號導彈的指揮、發射、測試模擬訓練系統,採用先進的數控和電子技術,集故障設置、功能教學、全程監控等12種功能於一體,達到網絡對抗、毀傷評估等效果。此舉大幅縮短了戰鬥力生成週期,按規程,某型導彈列裝到形成戰鬥力需要半年時間,而該旅只用一個月就達到了實戰要求。
為解決多單元、多波次導彈火力打擊的精確指揮控制問題,他們研製出一體化指揮系統,實現各作戰要素的信息共享和旅、營、架三級指揮控制無縫鏈接,在第二炮兵率先實現導彈旅指揮控制信息化。
「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戰鬥力。曾多次參加實彈發射的營長李振宇告訴記者,過去組織諸元校核,需要3-4人攜裝備及數據到發射現場保障,通常要花一小時,現在通過指揮網,只需一名作戰參謀在旅指揮車上輸入數據即可完成,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過去用語音方式向發射營下達命令,需要5-6分鐘,現在用數字和代碼指揮,只需選擇相應對像和代碼,輕點鼠標,就可同時向所有發射營下達命令,整個過程只需幾秒鐘……官兵們對信息化裝備駕輕就熟。
斗室「鏖戰」:不動實裝可發射
據該旅政委張繼春介紹,由於導彈武器裝備都是造價不菲的「寶貝疙瘩」,不宜在實裝上操作過多,但官兵們又需要反覆實踐以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為解決這一矛盾,幾年前,該旅自主研發出集作戰指揮、模擬訓練等7大功能於一體的網絡信息中心和模擬訓練系統,從作戰指揮、部隊機動,到佔領陣地、系統測試、實裝發射的全流程模擬訓練均可以在這套系統上進行,「網上礪劍」使部隊不動實裝可「發射」、不出營門能「打仗」,斗室「鏖戰」成了現實。
在「虛擬練劍」室,記者看到,模擬訓練器材按照發射號位的不同將「導彈」性能、功用進行分解,用整套電源控制程序代替模擬電源指示燈,還增設了常見故障和突發情況處置程序,逼真模擬實彈發射的各個環節。號手端坐電腦前,就有如置身專業訓練場,理論輔導、難題解答、模擬操作、故障判修……通過網上訓練,新號手獨立操作的週期大大縮短,模擬訓練向「精準操作、精通原理、精確排障」的深層次拓展。常與該旅合作的航天專家評價說,以往導彈研製好以後,部隊只管使用,一些官兵對手中的武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今,官兵們不但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還能與專家們就武器性能、技術改進等問題進行探討和「對話」。
旅長談衛紅介紹說,該旅導彈武器裝備曾歷經2次換型、5次改制,如果每次都等待配發「模擬彈」,訓練將時有「窩工」。於是他們抽調5名精通專業的博士、碩士組成科研小組,成功研製出完全能替代實裝的模擬訓練彈,使所有發射單元都能同時帶彈操作,訓練效益整整提高了4倍。
全方位出擊全疆域作戰
發射二營營長李振宇和發射三營營長王桂巖,私下是非常要好的「兄弟」,訓練場上卻是「不打不相識」的「冤家」。近3年來,他倆3次抽在同一個組開展「營營對抗」訓練。「戰爭實驗場」上真刀實槍的對決,使這兩個營如同兩把尖刀愈挫愈鋒,雙雙跨入「尖子營」行列。
談及「營營對抗」,旅長談衛紅認為:對抗訓練是提升戰鬥力的「磨刀石」,以實戰要求抓好對抗訓練,是加速形成戰鬥力的務實之策;「平時不敢大膽訓,戰時就得掉腦袋」;敢與「強敵」過招,專找「對手」礪劍,信息化的「軟肋」才能愈挫愈堅。
於是,在裝備科技含量較高的友鄰陸軍、空軍部隊,留下了該旅領導的身影。在與陸軍某防空旅「導彈發射與攔截」演練中,該旅既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又發現了指揮系統在無線通信指揮時存在的不足,進而探索出無線、有線並存的「雙保險」指揮模式。
現代戰爭瞬息萬變,要贏得現代戰爭的主動權,戰略導彈部隊不僅要具備「定點發射」、「單向打擊」能力,更要錘煉「全方位突擊」、「全疆域作戰」硬功,真正實現多域機動、多重作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該旅堅持「動中建、動中練、動中提升戰鬥力」,把部隊「趕」出營區、「逼」進荒野、「挺」上高原,常年轉戰南北,游弋東西,從一個戰場迅速轉入另一個戰場。
從「擇機發射」到「隨機發射」:過去,造價昂貴的戰略導彈就像深藏閨中的「嬌小姐」,訓練選氣象,發射等「窗口」。如今,他們通過加強與氣象、測地、通信、防化、修理、化驗等保障要素的協同訓練,廣泛開展微光操作、減員操作、雨雪發射等實戰化訓練,已成功突破了風雲雷電等氣象禁區,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通過附加、嵌入等方式,使導彈發射車增加了定位、定向、測距、測速等新功能,通過科學組織導彈連續測試、導彈快速轉載等科目訓練,發射車不管是在崇山峻嶺還是大漠戈壁,也不論是在北部密林還是南方雨林,拉起導彈就可以在簡易路上奔馳,到預定發射點位後,支起架子就可以發射,真正實現了全方位突擊,使複雜條件下導彈突擊能力實現了新跨越。
從「和平環境」到「戰場環境」:旅黨委將值班分隊以緊急出動的方式,拉到數百公里外的作戰區域,進行全要素、全程序演練,在摔打中檢驗戰備水平,在檢驗中收集「戰場」信息,建立了涵蓋整個戰區的數據庫。信息化指揮操作系統、訓練模擬系統、網上對抗系統等被運用於實踐中,基層指揮員的訓練從過去的「考上去」徹底向「打出去」轉軌,探索出應對高空偵察、電磁干擾等複雜敵情的一批訓法戰法。
從「概略瞄準」到「精確打擊」:從單發單獨發射到多彈齊射、毫秒不差,隨著導彈發射數量增多,導彈發射的精度和毀傷效果不斷刷新,快速機動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不斷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實現飛躍。
圍繞提升全疆域作戰能力展開的專攻精練,使這支導彈勁旅在一次次錘煉中歷練出騰飛之翼。難怪連外國記者都感歎說:中國的導彈「個頭越來越小,戰鬥力卻越來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