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岳、田曉瀟蘭州21日電】隨著旅遊旺季的到來,讓國內外遊客再次聚焦甘肅敦煌莫高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針對人們十分關注的莫高窟頂部沙化問題,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表示,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加劇威脅著這座千年藝術寶庫裡的千年壁畫。科研人員經多年研究治理,仍無法根除石窟被風沙侵襲的「頑疾」。
風沙侵蝕千年壁畫受「傷害」
專門從事莫高窟周邊環境研究的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屈建軍介紹,敦煌莫高窟崖頂上分佈著一座座流動沙丘,近年來,氣候變暖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敦煌及周邊地區環境惡化,土地沙漠化擴展,鹽漬化加劇。敦煌綠洲天然林由原有的219萬畝減少到130多萬畝。沙化和鹽漬化草場已佔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這些都加劇了流沙對莫高窟的影響。
數據顯示,敦煌莫高窟地區大風和沙塵暴天數分別佔全年的48%、47.5%。洞窟上部的砂岩層在大風剝離和沙流磨蝕下,容易形成危巖,使不少窟區面臨「薄頂」之災。
據悉,儘管莫高窟擁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但基於保護的目的,目前對遊人開放的僅有二三十個洞窟。
人工治理減少流沙「入窟」
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在莫高窟崖頂上用尼龍網做成長達4700餘米的柵欄,將流動沙丘「圈」了起來。後來,又進一步鋪設了不同大小的方格,固定流沙,以減小對崖邊的風蝕。這些措施,使流入洞窟內的流沙量減少了7成。
「這樣的防沙帶基本可以控制就地起沙。但在沙塵暴鋪天蓋地而來時,防沙帶和方格便不能起太大作用。所以,仍舊無法消除風沙對洞窟內雕塑、壁畫的破壞」屈建軍說。
甘肅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東臨三危山,西接庫姆塔格沙漠,屬於極端乾旱的內陸荒漠地帶。它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