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6月19日北京時間5時,「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的序幕拉開。
從下達「試驗開始」的口令到潛水器被平穩布放入水,僅僅花了12分鐘。但是即使像這樣相對平穩的落水,透過觀察窗看到的景象依然令我震撼:前奏無比激盪,潛水器入水的剎那激起的氣泡充斥著有限的視野空間;當氣泡消失,看到的是一派波濤洶湧的景象;最後歸於相對平靜,窗前幾種藍不斷交替,海水清澈無比,沒有一點雜質。但是我們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這樣的「美景」,必須時刻關注著艙外採樣籃的狀況,直到潛水器順利脫纜平穩下來、確認採樣籃裡的作業工具沒有異常後,我懸著的心才落下來。
也許有些人認為下潛路上的幾個小時是漫長枯燥的,但我的感受卻並非如此。300、1000、3000、5000、5188……這些曾經給我們帶來巨大困難的數字此刻僅僅成為旅途上的談資和經驗。
當6960多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燈下時,我不禁感慨:「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跡都比在這裡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飛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這裡不屬於曾經設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積物顏色也和5000米的淺褐色、3000米的奶黃色不同,是一種中間的顏色,而且給人稠密、表面硬實的感覺,有點像一大塊剛剛發酵的奶酪。而這裡似乎也沒有海參和鼠尾魚,荒涼的海底有起伏卻又格外平整,沒有想像中的岩石和結殼。
如果說第二次坐底是嚴格按照計劃執行的,那麼第三次坐底就是一次「撿漏」得來的,蜻蜓點水般。潛水器懸浮在距底45米調試微地形地貌探測聲學設備,一組新參數的生效需要重啟幾個計算機,大概需要5分鐘。我們現在身處近7000米的海底,每一秒鐘都彌足珍貴,我們商議後準備再完成一次坐底。第三次坐底完全有一點自由落體的意思,我暫停了推力器作用,潛水器在失去向上的支撐力後在本身負浮力作用下開始下落,「蛟龍」號重現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觸底後的衝力在觀察窗前沉積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勻「氣浪」,似乎吹去了沉積物上的一層塵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飛船垂直降落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短短三分鐘後,聲學設備準備就緒,潛水器開始離底,留給我們的水下時間已經不多了,我看著被煙霧吞沒的世界,心中念道:「再見了,6965米的馬裡亞納海溝。」
蛟龍潛航員付文韜:深海海參看起來很萌
據人民日報報道,6月22日是「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第三次試驗,也是我今年首次正式作業下潛。
現場指揮部兩天前就定下了我是這個潛次的主駕駛,除了常規準備外,在前一天午飯和晚飯,我還特地多吃了三大塊肥瘦兼半的紅燒肉。因為下潛時間比較長,還是「儲備」點能量為妙。
22日一早,海試現場總指揮宣佈:48潛次開始。經過3個多鐘頭的潛航後,「蛟龍」號載著我們三人來到了6900多米深度的海底。
我們的任務不少,包括布放標誌物和取得各種海底樣品等。打開「蛟龍」號的燈光照明系統,海底世界清晰顯露在眼前。第一次坐底我並沒有立即作業,因為海底激起的煙塵要很長時間來消散。隨後我啟動推進器駕駛「蛟龍」號離開底部,同時將艏向角調轉了120度,對著西偏北的逆流方向,前進了約100米,「蛟龍」號進行了第二次坐底,我試著操作機械手開始首次作業。先取海底沉積物樣,將沉積物取樣器從套筒中拔出來,握緊後垂直地插入底泥中,再拔出來,然後將採樣筒插入作業欄上固定的套筒座就OK了。這之後再做了一個采水作業。
當我第二次離開海底地面,在離地兩米左右高度繼續航行,海底不時有蝦和小海參出現在視野裡。大約前進了10分鐘,下方看到了一隻個頭較大的海參。趕緊減速、坐底,可惜,潛水器停下來後由於慣性,繼續往前多跑了20多厘米,海參正好在作業欄底部。再退回去會攪起大量泥煙,耗費大量寶貴時間,得不償失,還是走為上吧。
欣慰的是,海底生物真不少。沒多久,一隻個頭較大的半透明海參又出現了,我們進行了第四次坐底,這次潛水器穩穩停在了海參跟前。為了有清晰的視頻記錄,我得耐心等泥煙消散。而此時,前方約三米處,一隻體型稍小的海參正在努力游動,動起來像海馬的折疊式前進。我拿出準備好的相機,透過正前方的玻璃窗,記錄下了10多張寶貴的連續動作畫面。右前方也有一種從未見過的純白色但不透明的小蝦在游動,左試航員葉聰也記錄了下來。大約5分鐘後,泥煙全部散盡。我啟動機械手,將看起來萌萌的海參輕輕握住,放入生物箱內,我也鬆了口氣。
我們第五次坐底時,還發現了海底有水螅。它的外形像朵花兒,又像小小撐開的傘,輕輕的搖曳在海底。
當我們完成最後一次坐底,帶著一絲疲倦,更多的是收穫的喜悅,我們開始返航,「蛟龍」號穩穩地回到母船的懷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