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一街兩制」見證衰落 百年中英街盼轉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資料圖:中英街

【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初夏的晌午,一陣大雨後,陽光透過遠處的榕樹葉散入橋頭。老翁靜靜地躺著,2個夥計擺弄著新送來的中成藥,為進口洗髮水貼上特價標籤。「老闆,來箱益力多。」他微微坐起,指了指門口,「自己拿吧,還是那個價。」嘴裡嘟囔了一句:「又是益力多。」

 很難想像,眼前的日用品小市場曾創下單月黃金飾品銷量1噸的神跡,昔日的購物天堂隨著香港回歸後內地居民自由行的開放已日漸式微。「中英街的興衰反映了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一街兩制賦予了它新的文化價值,只有進一步打通旅遊死角,邊貿禁區才可重生。」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館長孫霄對中新社記者說。

 改革開放伊始,250米的小街先後經歷了黃金熱、電器潮、數碼產品風。香港回歸後,華英分治演變為「一街兩制」,雙方互相依存,形成了獨特的商貿經濟。但好景不長,2003年香港開放內地居民自由行,加上非典衝擊,中英街曾一度出現了「十室九空」的場景。

 「非典爆發恰逢自由行解禁,整條中英街十室九空。就算月租低至4至5千元(港元,下同),仍有大量店舖關門大吉。」港商葉青為2000年在中英街開舖,主營進口保健品,他回憶稱:「當年金行一天可賺100多萬元,都用箱子來裝錢。那個年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直至2008年,港幣對人民幣出現匯率倒掛,出於對港貨的信心,大批深圳市民南下搶購日用品。香港的奶粉,尿片,酸奶(益力多)甚至方便麵,成為稀缺資源,中英街才嗅到了一絲久違的商機。

 儘管非中英街居民每月只可入街一次,家住福田區的夏女士仍20年如一日堅持到中英街採購,她說:「香港質量有保證,價格又比深圳便宜,買個放心吧。」

 雜貨鋪走到盡頭,已是香港地界,「擅入香港區域可能會被拘控」的碑文醒目可見,身穿制服的阿Sir仔細檢查每一個過路人。回歸後,內地居民一律不得進入港界,而港人亦須持特區政府簽發的禁區紙方可進入,中英街(港界)成為了禁區中的禁區。

 漫步港方禁區,往來阡陌者寥寥無幾,偌大的街市只有一個魚檔維持營業,不到下午一點就收檔回家了。「沒有人來買東西了,只有一天坐到晚了,你也能看到,整條街人氣不旺。」客家老伯鄭先生1965年就來此開設藥鋪,現時每日營業額不足200元,除去約3000元的月租,勉強維持生計。

 「回歸15年,中英街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一方面內地經濟崛起,另一方面過於嚴格的邊境管理自我封鎖了轉型的可能。」新界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向記者吐露了他的心聲。

 在他的腦海中,禁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中英街的歷史沉澱以及多個世界地質公園,只需像羅湖一樣設置正式的出入境口岸,兩地遊客均可在中英街開啟全新的歷史文化之旅。李冠洪建議恢復原先的「中興街」名號,寓意舊街「中興」,打造新一代休閒旅遊勝地。

 穿過狹小的商舖區,一棟全新的歐式酒堡矗立眼前,配合路邊整齊的梧桐樹,寧靜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為數不多的遊客列隊於博物館旁的警示鍾前,細細回味著中英街百年來的滄桑變遷。

香港回歸15周年
      責任編輯:馨瑶
港百餘教師走進中英街 開展愛國教育      [2012-03-20]
港澳大學生赴北京參與文化實踐      [2012-06-27]
港官員:基本法是香港發展基石      [2012-06-27]
港府新班子名單 有望明揭面紗      [2012-06-27]
「香港已死」預言落空 活力勝往昔      [2012-06-27]
版權條例不在本屆立會恢復二讀      [2012-06-26]
港府倡取消區議會委任制      [2012-06-26]
羅范椒芬談回歸15年:香港經受住了金融風暴的考驗      [2012-06-26]
香港前金管局總裁:港幣應棄美元轉盯人民幣      [2012-06-26]
胡錦濤將到訪香港 金融界盼帶來惠港政策      [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