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全球事務中的俄羅斯》6月號文章,原題:中國從影子中走出——中國尋找新的外交政策。中國已從國力中等的地區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進入新市場並取得新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但自蘇聯解體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就沒發生太大改變。北京的政治理念一直沒離開鄧小平的戰略原則: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的「24字」方針。北京在國際問題上拒絕任何對抗或充當領導角色。
中國雖被譽為新興超級大國,但實際上在國際舞台上仍是二流角色。更準確地說,北京嚴重依賴與莫斯科的互動。在討論國際事務時,俄仍是非西方世界利益的代言者。在大多數緊迫問題上,北京都是與莫斯科協商後再採取行動,中國往往是支持俄的倡議。
比如在伊朗問題上,俄羅斯以前是、今後仍將是主角。而事實上,伊朗是中國的能源供應者和潛在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在討論美國戰略導彈防禦系統的問題上,莫斯科的聲音也最響亮。實際上,這套系統對中國的威脅遠比對俄大。相對俄龐大的高技術核力量,中國的戰略核力量較弱,技術也落後。
無疑,俄中的經貿和軍事合作得以持續,一個重要因素是俄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助益」。一些前蘇聯國家希望北京與莫斯科政治競爭,而北京表現出拒絕姿態,顯然,莫斯科很看重這種表態。
但近年的多起事件顯示,中國的外交理念已過時且具有明顯缺陷。北京如今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無法繼續隱藏於別國影子下。中國目前的外交政策缺少遠見,這點在利比亞危機中尤為突出。對與俄政治互動的依賴及獨自行動能力的不足,令中國直接損失上百億美元和數千工作崗位。
近兩年,中國國內一再談到該國今後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多人認為應丟掉舊有模式。早期方針屬權宜之計,中國須積蓄力量,從影子中走出。發展中國家日益把中國視為經濟夥伴和軍事強國。中國防長去年訪問塞舌爾時,塞方邀請北京在該國建海軍基地。中方拒絕,稱不希望破壞塞的獨特性。今後北京無疑會繼續收到類似提議,說不定有一天就會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