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網援引英國《金融時報》6月8日文章,原題:缺乏信任的盟友。從理論上來說,世界上兩個經濟和軍事「巨人」之間的峰會,對其他地區應該具有深刻的地緣戰略含義。但在實際狀況中,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 普京(Vladimir Putin)本周的訪華之行與其說標誌著兩國間政治合作的進展,還不如說是一場外交秀。
兩國之間顯然有著較大的空間來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很多領域,莫斯科和北京之間都存在著利益上的重合:他們都需要抗衡美國;共同對抗在敘利亞流血衝突等問題上西方的公共輿論;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能源,而中國能源需求巨大。
合作對於俄羅斯的吸引力,可能比對中國更大。對俄羅斯來說,中國的迅猛崛起既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也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如果中國立場轉為強硬,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將成為俄羅斯的軟肋。俄羅斯對於融入歐洲始終充滿矛盾,它不可能沒有意識到,西方鄰國正在陷入停滯甚至更糟糕的局面,而中國才是增長所在,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一直如此。如果要挑一匹馬,東方的這匹是不二選擇。
對於處於上升期中的中國來說,與俄羅斯加強雙邊關係也會獲益。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保持「低姿態」的傳統做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全球化是中國財富的來源。提高國際參與度(這是其擴大貿易必然帶來的)意味著中國迫切需要真正的盟友。
然而,到目前為止,儘管擁有共同利益,但中俄雙方仍然互相猜忌。沒錯,中俄同為創建國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很可能會非常重要。但從現在來看,兩國之間的分歧甚至阻礙了一些看起來明智的商業項目的實施,包括一條計劃已久的從俄羅斯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
事實上,在建立互信以達成更堅定的合作方面,兩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國政府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對他國的猜疑。從幕後操縱領導班子換屆、對他國政治干涉的「過敏反應」,以及無法容忍來自國內外的批評聲音(比如俄羅斯針對抗議者的新法規)等,都證明了這點。
這兩個曾經的馬克思主義國家都知道,客觀利益決定了兩國間必須合作。難的是,如何克服雙方在政治文化上的差異,以促成必要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