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54歲的張震遠看來,「97一代」還是那麼年輕,也正在成為香港進步最重要的力量。
2012年3月25日,獲得689票的梁振英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行政長官,他在競選中提出穩中求變,政府適度有為,認真處理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理念,讓人對新一屆特區政府充滿期待。
作為梁振英競選辦公室主席,54歲的張震遠功不可沒。在他看來,回歸15年之際,香港迎來了一個黃金機遇期,新一屆特區政府也會為香港帶來新氣象和新希望。
張震遠祖籍山東諸城,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2001年起出任香港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成員,並於2007年起出任市建局董事會主席。除了市建局主席,張震遠現在的公職還包括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替任主席和投訴警方獨立監察委員會委員等,是名副其實的公職王。
儘管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在張震遠身上仍可看出某些山東人的特質,身材魁梧,心直口快,談笑間頗有俠氣之風。今年似乎注定成為張震遠幸運而忙碌的一年,3月16日,他被推選為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新主席,而9天之後,梁振英當選特首。
約訪張震遠是個簡單而又苦惱的事情。簡單的是,無須通過秘書,抓起電話撥號即可享受直達待遇;苦惱的是,身兼數職的張震遠難有分身之術,採訪時間幾經變動。
張震遠創立的香港商品交易所位於被稱為香港「硅谷」的數碼港,這裡依海而建,滿山蔥翠,風景優美。他的辦公室,面朝大海,各式貨輪從窗邊駛過。與內地企業家的辦公室不同,張的辦公室內沒有氣派的老闆桌椅,奢華的裝潢,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台,一個會議桌和一套簡樸的沙發。6月21日,《中國新聞周刊》在其辦公室對張震遠進行了專訪。
第一次真正有競爭的選舉
中國新聞周刊:第一個問題與我們報道的初衷有關,你身邊是否有「97一代」的朋友?你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人?
張震遠:我需要算一下,1997年大學畢業大約24歲,現在還不滿40歲。他們還是那麼年輕,也正在成為香港進步最重要的力量。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是香港回歸15年,你在15年前是一種怎樣的心態看待回歸?
張震遠:1997年時,我對回歸很有信心,因為中央政府希望香港繼續繁榮下去,所以承諾的「一國兩制」的政策也絕對會遵守。雖然當時有媒體唱衰香港,可我卻很樂觀,首先這裡是中國人的土地,沒有理由不將香港建設好;另一個方面,在回歸之前,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已經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這個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
我是1976年離開香港,去了英國,念了兩年中學三年大學,回香港還不到一年再去美國。1991年,我要求美國公司把我調回來。那時候是移民高峰,很多人走很少有人回來。我在美國也發展很好,生活工作都很好,但香港是自己的家。
1993年,香港政府提出想全職借用我,我就去了中央政策組當全職顧問。中央政策組那時候主要的任務是替當時的港督服務。
1994年,我第一次去內地,在北京的大街上,感覺每個人長得都跟我很像,這種感覺是在其他地方沒有的。
其實如果你分析一下中國經濟開放30來年的經驗,就知道國家肯定想香港繼續繁榮穩定。回歸後就更清楚了,從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這個角度來說,絕對是實現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香港回歸後有哪些方面沒有變,而哪些變了,特別是在身份上的變化,香港人是何種心態?
張震遠:從政府層面上說,英國人走了,變為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有人並不適應這種變化,但我認為是很自然的,香港人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身份認同上,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可這更趨於民族的概念,國家的概念還不深,所以當時談到「中國」時,廣東人就覺得自己在中國的裡邊,而我們好像是在外面,還沒有完全融合。
香港的教育也沒有國家的概念,而基本上是市民教育。50年前的香港人並不把香港當做家,只是一個過渡,慢慢地就有了家的意識。而回歸之後,香港高度自治,有自己的貨幣,奧運會也有自己的代表隊等,這有好處,但在國家認同上,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我覺得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沒必要去刻意強調它。
中國新聞周刊:回歸一年之後就面臨1998年的金融危機的考驗,許多人似乎對回歸有所抱怨?
張震遠:在回歸之前,經濟發展速度迅猛,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保持如此快的速度。但是內地發展快了起來,這對香港的信心是有影響的。特別是對於基層的市民來說,就業困難,工資不升反降,住房交通的費用越來越高,人們的怨氣就越來越大。市民們認為香港經濟發展了,卻沒有分享到這一成果。
同時,人們覺得政府與大商家勾結,不關注小市民的利益,這使得政府提出對香港有利的政策都會遭遇批評,一些本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而相對而言,梁振英就瞭解這些中下階層關心的民生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這就是你支持梁振英的原因嗎?
張震遠:1995年,我就與他相識,但沒有很深交往。我考慮得很簡單,我們需要有一個有能力的特首,他清楚香港面臨怎樣的挑戰,並且他的國家觀念非常強烈。
他出身草根,父母是知識分子,很瞭解香港人每天生活遇到的困難,也很有頭腦,能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競選中,因為梁振英的知名度無法與唐英年相比,我們若直接去爭取選舉委員會1200人的支持,必輸無疑。所以,我們去爭取全民的支持,這肯定會影響中央政府,但仍然有很多人不認為他有機會。
中國新聞周刊:唐英年的住宅違建遭媒體曝光是否可以看作是競選的一個轉折點?
張震遠:只是一部分原因,也有其他很多問題。市民有機會接觸到梁振英,知道他能力強,也很有誠意,他的支持率也就慢慢上升。他所說的都與普通市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特別是底層市民感受到了關心。在競選過程中,梁的表現全面優於其他的競爭者。
中國新聞周刊:有評論說這是香港回歸後最艱難的一次選舉?
張震遠:不是艱難,是第一次真正有競爭的選舉。第一屆的董建華優勢明顯,其他都是陪跑。第二、三屆,同樣在競爭上不是一個量級的。這一次,兩位競爭者都是中央可以接受的人選,競爭激烈。
政府不能總考慮一些利益集團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梁振英上台之後有哪些需要改變?
張震遠:香港需要改變,政府一定要把大眾的利益作為重點,不能總考慮一些利益集團。另外要更有效地去解決香港人關注的民生問題,推動政策時一定要有力、果斷。今後你會看到梁振英帶領的特區政府會很親民,他會用不同的行動讓大家感受到政府的親民。他競選的時候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以後還會不斷地跟民眾接觸,他也要求官員也要這樣做。
中國新聞周刊:但這種親民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作秀?
張震遠:偶爾做一次,沒有誠意的話就會認為是作秀。但不斷地做,成為執政的重要的一部分,就會被民眾接受。
中國新聞周刊:隨著珠三角的崛起,似乎香港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了,香港如何保持影響力?
張震遠:內地增長速度比香港快是正常的,內地發展越快對香港越好。所謂的影響力其實比較虛,應該看香港人的生活是否改善。如果說你影響力第一,可市民住的房子越來越小,環境更加惡劣,影響力第一又有何用?所以說要看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是不是提高了,我們不介意有錢人更有錢,而是看最底層的人生活有無改善。
中國新聞周刊:但這種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深圳鹽田港已超過香港的港口了?
張震遠:1994年的時候,香港政府已經在考慮是否推出第10個集裝箱碼頭。我的結論是不要,香港在這個方面沒有競爭力。但香港可以做進出口有關的業務,比如保險、貿易等。所以,不一定有碼頭才去開展這些業務,一定要利用香港的優勢,發展高增值的業務。比如,香港可以做航運生意,這並不意味著要把船集中到香港,而是在這裡從事船隻的買賣、法律的訴訟、仲裁等。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梁振英競選團隊的智囊,你認為未來五年特區政府的著力點在哪裡?
張震遠:很簡單,一定要解決一些市民關注的問題,急民所急。比如,房屋、醫療、教育、環保等。新政府一定要詳細掌握市民關注什麼問題,並有效地出台政策,解決這些問題。梁本人也很認同,他現在很著急,希望立法會通過改組,因為他需要改組後執行他想推的政策。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
張震遠:房屋問題。房屋不但影響基層市民,中上階層人士也受影響。中上階層人士工作了十幾年還沒能力買房,這樣他們就看不到希望,這很悲哀。我們要給這些人希望,讓他們有能力去置業。
其實香港很有前途,但有些人認為在香港每天都會聽到反對的聲音,其實這正是香港人熱愛香港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沒有爭吵,無人關心的話,那這個社會也就沒有前途。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說過未來五年是充滿挑戰的,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張震遠:充滿挑戰也就意味著充滿希望和機會。回歸15年,香港遇到很多問題,我們沒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政府要代表誰的利益很重要。很多市民都覺得香港需要改變,改變不僅是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改變,也要有心態上的改變。
中國新聞周刊:心態的改變是指什麼?
張震遠:首先要讓市民在心理上覺得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所有市民服務的,這個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政府要從行動讓市民看到政府的變化。這個很重要。政府要有這種心態,市民也會有所感受。
中國新聞周刊:梁振英曾說上台後將採取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政策,如何理解?
張震遠:一定要變,但變得太大、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要在穩定的前提下進行調整。所謂適度有為就是改革的速度和力度要量體裁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作為。為什麼提出這個政策,因為單純地說變,許多人會擔心,生活安逸的人不一定想變,要安撫一部分人,也要讓基層期待變化的人看到希望。
香港要對核心價值有信心
中國新聞周刊:梁振英說要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似乎香港人對於核心價值也很敏感?
張震遠: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要捍衛和保護的,但問題是許多人對自己太沒有信心了。有的人擔心「一國兩制」,香港的法制會受影響。難道香港人引以為豪的核心價值就那麼脆弱嗎?恰恰相反,我們的核心價值會反過來影響內地,在這方面香港人要有信心。
中國新聞周刊:董建華政府的時候推行過母語教學。
張震遠:其實不是他推的,在回歸之前,港英政府方向就有了,因為教育專家說學生學習最好的方法是用母語教學。英國人也是這樣的。所以已經有計劃了,只是那時候剛好回歸,董先生推這個政策,其實跟回歸沒有太大關係。
中國新聞周刊:但是效果好像不太好?
張震遠:很多家長反對,因為覺得這樣影響小孩的前途,母語教學令他們英語能力受到影響,上學就業的機會就受影響。我不同意。我自己覺得問題不在母語教學。問題在執行方面。100家學校可以用母語,另外的不行。馬上讓人感覺學校存在兩級,最好的是用英語,不好的用母語。
中國新聞周刊:香港和內地之間也會出現摩擦,比如前段時間的「赴港生子」事件。
張震遠:香港與內地有許多良性的互動,而「赴港生子」說明,在一國兩地不同制度下,一定要有規劃,否則就會出現矛盾。過去5年,我們因為沒有控制,「雙非」孕婦生的孩子與香港人生的幾乎持平,17萬「雙非」兒童帶來不少問題。比如,他們來去並不確定,以至於我們無法掌握該建多少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所以香港要與內地配合,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規劃。
中國新聞周刊: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在整個國家中扮演怎麼的角色?
張震遠:這要看國家需要什麼,香港能扮演什麼角色。香港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為國家,肯定是有利於香港。比如,國家要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可以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出發點不止是對香港好,也要對國家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