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網報道,從2011年10月至今,十八大前各省區市黨代會均已召開。各地黨代會報告勾勒出未來五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實現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等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五年目標:多地提出實現城鎮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各黨代會報告都提出了今後五年的總體奮鬥目標,其中對於增加居民收入的表述尤其吸引人們關注。
走在經濟發展前列的江蘇省提出,到2015年,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在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確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實現倍增。
「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江蘇省2003年提出的「兩個率先」奮鬥目標的第二步,屆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萬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而在2011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34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0805元。
上海市提出,未來五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高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縮小。上海市在2011年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560元(約12784美元)領先全國。
在西部,陝西省提出將在今後五年全面建設西部強省,全省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比2011年力爭翻一番,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四川省表示,要努力實現全省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三個翻番」。貴州省提出,到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在民族自治地區,西藏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後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廣西表示將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縮小,到2016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和12%以上。
此外,遼寧、安徽、海南、福建等地也都提出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目標。
轉型升級: 結合自身定位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本次換屆,各地黨代會報告均用較大篇幅結合自身定位予以具體闡述。
2011年《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出台對於這個中部大省發展而言無疑是針強心劑。中央將河南定位為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並希望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範作用。
為此,河南省報告提出,要著力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提升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著力增強縣域城鎮承載承接作用,把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中等城市,把基礎較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和帶動農村發展能力。
未來五年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時期。遼寧省報告提出,要以提高重大裝備製造成套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為重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方向、突出特色,重點在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搶佔先機、率先突破,盡快成為支柱性產業。
本世紀以來,內蒙古的GDP增速曾連續8年位於全國第一,但由於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就顯得更為迫切。內蒙古報告提出,要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動形成一體化的循環產業鏈,同時建設好我國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建立重金屬防治和事故應急體系。
正在實施四大國家戰略舉措的浙江省提出,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舉全省之力,穩步推進:要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要把舟山群島新區打造為高端海洋產業和重大建設平台;在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要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等重大功能平台;努力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高地。
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土改和戶籍改革
當前,農民與城鎮居民在教育、就業、社保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統籌城鄉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
四川省表示,要堅定不移走統籌城鄉的發展之路,努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報告中說,要深入推進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逐步擴大省內改革試點範圍,並探索建立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變革推進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重慶市報告指出,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戰略重點,要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穩妥開展農房和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改革試點。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和「地票」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繼續探索「三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業保險。
安徽省報告認為,城鎮化的過程就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是推進城鎮化的核心環節,要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切入點,下大力氣解決進城農民在就業、住房、社保、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要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城鄉區域發展,著力提高發展協調性。」經濟強省江蘇在報告中提出,支持蘇北全面振興,繼續推進財政、產業、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園區,實行「一市一策」,支持宿遷發展實現更大突破、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確保2015年蘇北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在湖南、內蒙古、江蘇、海南、陝西、天津等地報告中,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表述均未「缺席」。
保障民生: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創新社會管理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被寫入「十二五」規劃綱要,如何在未來五年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平則更加考驗著執政者的管理智慧。
由於佔據資源等優勢,京滬粵外來流動人口比例較高。中國社科院2011年發佈的《社會建設藍皮書》指出,北京市登記流動人口佔全市實有人口比重已達40%;上海市去年的外來人口已超過全市總人口的三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流動人口佔據全國的1/3,是頭號流動人口大省。
上海市提出,將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理調控人口規模和結構的有效機制,促進來滬從業人員更好地融入城市發展;廣東省表示,要進一步破除地域、戶籍等限制,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流動,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和「代際傳遞」;完善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入戶城鎮、考錄公務員、參加社會管理等制度。
為建設成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北京市報告提出,要推動包容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同步推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各類發展主體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
2011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升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多地黨代會報告表示,將通過創新社會管理服務來完善信訪工作。
安徽省表示,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深入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不斷鞏固和擴大社會管理的群眾基礎。
「堅持利益分析方法,強化和諧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樹立多邊受益、共生共濟、合作共贏理念,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求同存異、化異趨同,推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陝西省報告指出,要全面推行重大工程和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從源頭上減少和化解矛盾糾紛。
此外,河南、遼寧、廣東、黑龍江、福建、江蘇等省份也都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改革縱深: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構建服務型政府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走向深水區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面臨諸多挑戰,建立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成為下一個五年的前進方向。
在大部制改革、公務員分類管理、省直管縣方面進行先行探索的廣東省,此次在報告用相當大篇幅強調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對於經濟領域改革的重要意義。
報告中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特別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成為目前經濟社會領域諸多矛盾和問題的體制性根源。政府、市場、社會三者應是相互協調、良性互動的關係,要解決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等問題,使政府真正成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深圳、順德綜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經驗將繼續推廣。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戰略定位由此確立。在報告中,海南提出要下大力氣把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大著力點,加快推行島內無障礙旅遊,提高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
近年來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上海市表示,要著力推動以預算公開為核心的政務公開,推動公共資金分配、公共權力運行、公共資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務供給的公開透明,不斷增強各級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浙江省提出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加強統籌設計和整體配套,在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領域改革上取得更大進展。深入推進南京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紮實抓好省直管縣與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國家試點工作。
天津市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天津市報告表示要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責權利相統一,理順市和區縣管理職能,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建設服務、責任、法治、廉潔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