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從四川什邡鉬銅項目立項動工,到部分群眾抗議,到警察「驅散」他們,直到市政府最後宣佈停建項目,一切似乎重回原點。然而在兜這一大圈子的過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新的損害,而且很重要的是,這「一塹」不是第一次吃。我們非常希望這是各地政府吃的同一類「最後一塹」。
客觀而言,什邡事件的升級和結果並不等同於這個立項「百分之百錯了」。這個項目確實帶來了大數額投資,也帶來就業機會,如果環評可靠並且對什邡民眾是可信的,它未必不是這座曾被汶川地震重創城市的一次上升機會。
然而正如什邡市委書記7月3日接受採訪時所說,由於前期對民眾的溝通工作「不到位」,造成了部分群眾對該項目不瞭解、不理解、不支持。項目的決策程序顯然有嚴重漏洞,屬於不瞭解民意或者強逆民意的「冒險施工」,因此整個項目如同在沙堆上倉促開工,最終只得一遇抗議又倉促停工。
一個經國家環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產業項目最終搞得聲名狼藉,彷彿這個項目本身就是錯的,無論它放到哪。
誰都知道,中國作為人口非常稠密,資源相對匱乏,發展水平又相當低的國家,做不到完全不承擔環境風險,像歐洲或日本那樣,只發展高端經濟,把有環境風險的行業都轉到國外。中國需要PX項目,也需要鉬銅項目,還需要很多其他化工及礦產項目。它們不建在這裡,就得建到那裡。
中國將在很長時間裡繼續是這個世界的「低端國家」,做「髒」或「累」的行業今後還會比西方發達國家多。這是中國人多而且晚發展了一步的代價。
正因如此,需要各地政府認真、積極地對待每一次有可能引來環境擔憂的工業立項。首先必須把實情告訴群眾,依法嚴格進行聽證,再不可以向公眾隱瞞情況了。在環境問題上誰都不應再有「控制輿論」的幻想,這是「實事求是」的底線。
像鉬銅這樣的項目,可以帶來工作機會,為城市增加稅收,它對有理性的民意決非毫無吸引力。它引來環境擔憂及一些反對聲非常正常,正視這一切,可以成為提升環保標準的動力。從宏觀上看,社會最終會通過某種途徑接受這些項目,同時大大抑制住它們的風險。
中國不可能是礦產及化工項目絕跡的國家,為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物質需求,這類項目一段時間裡在全國範圍內或許還會增多。只有錯誤的選址、不及格的環保或者不成功的官民溝通才會把這些項目同人民的利益搞成對立關係。所以我們才說,什邡的事再也不該發生了。
這的確涉及各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世界在變,中國在變,互聯網在關注每一個角落以及每一個人的情緒和不滿。在這種時候為官一方切不可高看了手中的權力,切不可排斥輿論監督。只有真正依法辦事才最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