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7月4日報道,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亞太安全項目高級主任克羅寧(Patrick Cronin)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美中兩國應當有更多合作,但不管是華盛頓還是北京,都不會對諸如「兩國集團」(G2)等「大妥協」(grand bargain)概念感興趣,而是更願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求務實的解決方案。
最近美國防長帕內塔訪問亞洲,對美國戰略重點轉向亞洲有新的宣示,引發西方學界對美中走向對抗之憂。澳大利亞知名國際事務學者懷特(Hugh White)最新出版的著作《中國選擇:為什麼美國應當分享權力》(The China Choice: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就指出「華盛頓與北京正在滑向敵對」,兩國應當在亞洲建立「權力協議」(concert of powers),這是避免對抗的唯一方式。
當中評社記者日前就此專訪克羅寧,問他對美中「權力協議」的看法時,他顯然對此不以為然。他說:「我們必須對美中關係有長遠的應對安排,我同意兩國必須有更大合作,但我不認為北京或華盛頓會對一些『大妥協』的概念感興趣。事實上幾年前就有人提出G2,但這是一個太複雜的『大妥協』概念。」
所謂「大妥協」,就是雙方就一個重大問題進行談判,在這個重大問題下有許多敏感議題,只有雙方對這一系列敏感議題都達成一致了,重大問題才會得到妥協。
學者鼓吹美中關係「大妥協」的背景是,中國快速崛起,不可遏制,而不願失去領導地位的美國,又雄心勃勃地「重返亞洲」,兩個大國在亞太地區對抗的可能性增大。
華府智庫「新美國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列文(Anatol Lieven)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美中摩擦的風險不來自中國謀求全球領導地位,事實上中國在東亞之外的政策是非常謹慎的,但在東亞地區,中國在歷史上本來就起主導作用,隨著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它當然會尋求恢復在東亞的影響力。
克羅寧指出,中國過去30多年變化太快了,人們不知道它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也許兩者都是。亞洲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新興國家,美國不得不密切關注這個充滿活力的地區,因此美國在亞洲有很大的議程。但他強調,他拒絕所謂的「權力協議」之類的標語,而寧願在具體問題上尋求更務實的解決方案。
在南海問題上,克羅寧認為,美國應追求「務實的法治」,並與中國尋求互相包容的利益;美中之間可以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如果沒有對南海資源的合作開發,誰也不會在那裡有成功的發展。
克羅寧稱,與此同時,美國有條約義務和責任幫助小國投射他們的利益;美國預期中國會捍衛自己在南海的權益,但也要確保小國在爭端中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列文則強調,如果美國承諾與南海爭端小國結成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華盛頓就會冒捲入主權爭端的風險,如果越南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華盛頓就會面臨是袖手旁觀,被視作不可靠的盟友,還是與中國開戰的兩難選擇。他說,美中開戰不會有贏家,卻會給雙方和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為了避免美中之間發生戰爭,懷特在其書中提出了美中兩國在東亞都不應該逾越的「紅線」:沒有對方的同意,或者出於明顯的自衛,雙方都要保證不動武。其中最敏感的是,中國可能必須宣佈放棄對台動武,而華盛頓很可能必須公開承諾支持台灣與中國統一。而中國也承認美國在東亞存在的合法性。
對此克羅寧認為不太現實。他說:「我們可以打上『權力協議』的標籤,但其內涵到底是什麼?即使領導人達成共識,如何執行?」他指出,從美中海上軍事安全協議的執行狀況,就知道兩國之間的協議執行起來有多困難。
在台灣問題上,克羅寧說,現實是台海形勢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天台海的和平穩定比15年前、10年前,甚至7年前都要更好。
曾任倫敦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主任的克羅寧認為,不必拉標語、喊口號,美中之間面對的現實是:兩國應當攜手為全球創造繁榮,有義務以和平的方式處理分歧。他指出,中國成功對美國有很重要的利害關係,美國不是要包圍中國,但很明顯美國必須與所有的亞太成員接觸,否則就會面臨衰落。
最後克羅寧強調,美中兩國國內各自都面臨很多挑戰,兩國處理關係的長期框架應當是:兩國無法逃避競爭,但可以管理競爭,擴大合作,使得兩國關係的合作性多於競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