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內地招生十年 香港高校理性回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0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錢江晚報報道,2003年,Jojo升入杭州學軍中學畢業班。那一年的初夏,她參加了一個很特別的招生說明會,這是關於幾所香港高校的說明會。「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港校,當時就覺得港校的國際交流好強大啊!」

這一年,國家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招生範圍限於全國6個省市,浙江省是其中之一。至今,正好10年。

如果追溯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歷史,其實應該從1998年算起。回歸後的第二年,香港高校可以通過委託內地高校招生的形式,選拔進入內地合作學校的學生,到港校就讀。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額限制在20名左右。

但真正打開港校大門的,卻是2003年港校自主招生「元年」。雖然當時,內地考生和家長,對港校並未流露出太大熱情,多數選擇了遠觀。

這種觀望的態度,一度持續到2005年。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首次參與到內地的高考錄取體系中。寧波考生Lisa,在高考第一批錄取落榜後,竟然在補報志願裡,發現了香港學校的蹤影。

2006年,內地參加香港大學招生說明會的人數,從之前的5000人左右,激增到萬人以上。內地開始出現高考高分生,甚至各省狀元,紛紛投奔港校的情況。

在浙江某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工作的繆老師,那段時間正好在做港校招生培訓工作。他記得,像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當時雖然沒有納入高考體系招生,但門檻也相當高,基本都是超過國內高考一本線100分左右。2006年,浙江至少有3000多名學生報考香港大學,最後港大錄取了十幾名學生。

「黃金跳板」這個稱呼,也是那段時間出現的。2008年前後,內地一些名校的招辦老師都有一個感覺:「哇,狼來了。」

對內地學校的反應,港校的招辦老師也很幽默。香港城市大學朱國斌教授說:「狼來了,進入羊群裡,創造競爭的環境。其實香港的學校『吃』不了內地的高校,香港學校來內地招生,開拓出競爭的環境,這是好事。」

確實,這種競爭,也促使了內地高校自主招生、培養計劃的不斷變革。

這是讓人欣喜的。學生對於港校也好,對內地名校也好,都逐漸開始回歸更清晰理性的選擇。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科狀元姜動,在獲得了港大自主招生20分的加分後,經過一番細密分析,最終選擇了北大。

這樣的理性,是雙贏的。就像朱國斌所說:「我們希望招到的學生,是品學兼優,英語成績好,學業基礎好的孩子,但是招生的前提是,學生自我綜合評價,是適合來讀港校的。這樣,內地的學生和香港的學生,內地高校和港校之間,彼此才能形成良性競爭。」

在香港讀大學,最好會「百搭」

很多學生去港校,是嚮往那裡的「國際性」。

2005屆的寧波學生Lisa高考那年,香港城市大學第一次加入內地高考系統招生。「我和父母討論了一番,覺得到香港讀書,一隻腳就已經踩在國際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識和信息更加全球化……」報考後,她被錄取了。

在2007年被香港教育學院面試錄取的蕭山中學畢業生單卓瓊看來,對港校的適應期通常為一年。「一年後,你能不能融入這裡的環境,就已經看得出來了。」單卓瓊說,在港校,國際環境絕不是「它存在,你就擁有」。

能不能融入港校氛圍,第一年是分水嶺國際環境下,先得學會「百搭」

單卓瓊,蕭山中學2007屆畢業生,同年被香港教育學院面試錄取。

2007年,單卓瓊參加了內地高考,在填報國內高校志願的同時,她還申請了幾所港校。

「我從小就很想當英語老師,加上住在香港的姨媽、姨夫,也建議我可以試試到香港讀大學,所以我們全家都心動了。」

當年申請港校,可參照的信息並不多,單卓瓊憑著自己的高考成績和綜合能力,最終通過了香港教育學院的面試。

「港校和國際接軌,在教學上非常明顯,我所在的英語教育專業,大多課程都是小班教育。英語系的課程,很注重口語,和思維訓練,大多數課程對考試這種考核形式要求很少。」

但在港校,國際環境絕不是「它存在,你就擁有」。

「我個人覺得,到了港校以後,首先要過語言關,除了英語,還有粵語。」單卓瓊說,香港人比較外向,尤其是本科階段,社團、寢室活動特別多,所謂的融入,首先得學會「百搭」。

在單卓瓊看來,對港校的適應期通常為一年。一年後,你能不能融入這裡的環境,就已經看得出來了。

本科畢業後,單卓瓊決定繼續享受這種浸潤國際化文化的環境,她報考了香港理工大學的英國語文語言藝術專業,「主要學習語言的不同形式,比如戲劇。」單卓瓊說,她希望在香港發展,「既然在這裡讀書,就要積累點這裡的工作經驗。」

問香港本地學生:內地同學怎麼樣

鄭智恆(2011屆香港教育學院畢業生,主修小學常識)

如果你問我的朋友:「內地同學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想有不少人會衝口而出:「他們很勤奮!」

我深表贊同。身邊內地學生的身上,我看到很多「異於常人」的特質。他們在課堂上專注聽課,認真發問;討論時意見滔滔,又言之有理;偶爾到圖書館,總是見到他們借一堆又一堆的參考書回宿舍。

勤奮一詞,也許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全部。那種對學習的專注,有時候讓我們香港學生都有點汗顏!但他們是蛀書蟲嗎?恐怕不是。至少我身邊的同學也都參與學校事務,有的幫助老師做兼職,有的是社交活動的常客。雖然有些許語言上的隔膜,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親切感總比外國人高。

問香港本地學生:內地同學怎麼樣

Irene(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在讀,主修英語藝術)

他們是一群很有禮貌的可愛同學,雖然他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較保守,但後來我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我們會分享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視劇和食物。在社交方面,我想他們還比我熱情呢。記得有個美女內地同學就曾主動找我聊天,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

當我知道,有些同學會在今年7月回內地,我真的有點捨不得。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說誰會做得比較好,這個問題很白癡,因為只要大家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可以了。

從我這一年跟內地同學一起做project(項目)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的學習態度很正面,感覺他們是真的想取得好成績。他們和香港學生沒有太大區別,大家擁有共同的興趣和學習態度。

「港校熱」高燒已退,但魅力尚存

近幾年的數據表明,內地畢業生近半在香港就業

在許多學生和家長眼裡,港校多年來一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嚴謹認真,哪怕是一本小小的招生手冊,都設計得相當精緻;第二印象就是「牛」,招生官的態度很和藹,但招生要求很高,要筆試還要面試,英語成績要好,綜合素質也要好。

那麼在招生工作官眼中,浙江學生和家長又是怎樣的形象?

昨天,記者採訪了負責招生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絡事務主任張嫦清,和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陳先生。

●問:10年來,你們覺得內地學生和家長變化最大的是什麼?

張嫦清:由於網絡的發展,各種信息渠道暢通,加上港校經過多年在內地招生,考生及家長普遍對港校已經有了基本認識。早期,來咨詢的學生成績良莠不齊,現在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秀,而且對就讀港校的優勢比較瞭解。

陳先生:我們學校2005年開展了「學生大使計劃」,邀請內地本科生參加,在假期回鄉探親時宣傳港中大,介紹自己在香港學習和生活的情況,這也提高了內地學生對我們學校的瞭解。

最初在內地招生時,學生和家長的咨詢,多集中在學校是否只有文科專業、是否用中文授課、畢業後能不能留港等。近年的問題則比較有深度,包括不同專業的特色和要求、到外國交流的機會、學生在港的適應情況等,其中問得最多的是,怎樣的成績才有機會入讀港中大。

●問:在港校就讀的內地生,給你們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張嫦清: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啦。大部分的同學在到港後一兩個月就可以適應下來。

陳先生:我們學校在內地錄取的學生,很多都是高考名列前茅的尖子,入學後也能保持優秀的表現。他們一般能很快投入大學生活,當中不少也熱衷加入社團。根據學校的統計,去年畢業的內地生中,以甲等榮譽畢業的占17%,高於全校畢業生獲甲等榮譽的比例。

●問:內地生畢業後的發展如何?

張嫦清:在香港城大就讀的內地生畢業後,54%選擇到海外或留港繼續攻讀碩博;40%留港工作;6%返回內地發展。

陳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畢業生中,有不少同學為跨國企業聘任,也有同學任職內地政府機構。2011年畢業的,有59%留在香港就業,17%在香港繼續升學,3%在內地就業,21%往海外升學。

●問:怎麼看「10年裡,港校對內地的吸引力在降溫」的說法?

張嫦清:從熱到恆溫,這個發展過程很正常。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初期,內地家長和學生對香港和它的教育制度、師資及學生素質都不瞭解,對送子女到港求學有很多疑問,但也未能抗拒當時的「香港熱」,而報考了港校。

這幾年,大家對香港的認知度提高,加上內地教育發展迅速,有部分學生在深思熟慮後,選擇留在內地升學。因此,報考香港學校的情況由追捧回歸理性。

陳先生:前來香港中文大學升學的內地生,不少都是嚮往較靈活的教育制度和國際化環境,但又擔心去歐美國家,會欠缺照顧,在生活適應上容易產生問題,從而選擇了香港。所以當初的「港校熱」雖然已退燒,但港校的魅力仍然不減,不少優秀學生仍會理性報考。

我看到的港校內地招生史:從20人到200人

教育記者當了8年,我一直跟蹤採訪港校內地招生,這次與兩位港校招生官深談後發現,港校在內地招生的14年歷史中,有著不少故事。

據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兩位招生負責人介紹,自1998年開始,這兩所港校就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定與內地大學合作,透過香港賽馬會及特區政府資助的獎學金計劃,每年從已經進入其內地合作高校的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

「城大1998年就來內地招生,當時我還沒負責相關工作,專門查了資料才知道,我們當時是和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合作的,每年會從這兩所大學的學生中選拔約20~30名優秀學生。」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絡事務主任張嫦清告訴記者。

當年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合作夥伴更多一些,包括北大、清華及復旦。該校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負責人陳先生說:「那時,每年學校招生人數有限,不過數十人。不過因有香港賽馬會及特區政府資助的獎學金計劃,這些學生都能拿到全額獎學金,包括生活費、學費和住宿費。當年到香港讀書,基本不用花什麼錢。」

2002年後,隨著特區政府給予非本地學生名額有所增加,兩所學校逐漸增加錄取內地生的數目。

2005年,這兩所港校同時被教育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重點高校名單,通過「全國普通高考統一招生計劃」招收內地優秀高中畢業生,向港校開放招生的內地省市區增加至17個;2007年兩校又被列為統招提前錄取高校,至今全國31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向港校開放招生。

張嫦清說,近7年來,香港城市大學每年在全國招生約200人,在浙江招生人數每年維持在20名左右,變化不大。香港中文大學的招生人數則一直處於上升通道,2005年在17省、市、區共招收250名學生,至2012年已發展至在全國31省、市、區招收300名本科生,但在浙江的招生人數,近10年來沒有明顯增加,除了2005年~2007年有一撥小高峰,其餘年份均維持在15人左右。

浙江今年文科狀元,捨港校選北大:「港校自由,但未必最適合我」

姜動,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裸分狀元。在今年高考前,他曾經參加香港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並獲得了20分加分。可最終,他決定放棄加分,把自己的志願,鎖定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當初動了去香港的念頭,姜動說,主要還是衝著香港讀書相對自由、開放的環境。為此,他還仔細做了功課,聯繫了一位本科在港讀書,並且曾經在北大和美國一所文理學院都有過交換學習經歷的學長。

在和學長進行交流之後,姜動總結出不少信息:

從硬件設施來講,比如圖書館、機房、宿舍等環境,港校普遍不輸國內頂尖學府,甚至還勝一籌。

學長特別提到,港校的各種交流學習機會非常多,並且是打通國界的,比如姜動比較感興趣的港大,每年本科生裡,有兩三百個交流名額,這種交流規模,可能超過內地名校。

港校通常課程多學期短,學業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全英文教學的環境。

教學上,比如商科學生,有很多做realcase(真實案例)和presentation(項目陳述)的機會,訓練出來的學生,在找工作時應對面試、順利開展工作,有很大優勢。

港校確實是一個國際視野非常寬闊的平台,但深入交流後,姜動也發現,這種國際化也是需要主動出擊的,如果不跟國際教授、學生、香港本地學生有各種交流和接觸,在香港也會出現內地學生抱團的情況,國際化優勢就無法發揮出來。

「香港的高校對職業規劃非常重視,從入學開始,就會灌輸『本科學習和就業對接』的理念。」但是姜動坦言,從他的個性來講,可能港校的「務實」和他希望「理想化」的追求還有點不同。他喜歡的自由,可能是在本科階段,除了能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經濟專業外,還能保持他對文學、歷史的興趣,「可能在北大,一百多門公選課裡,我可以更多地接觸到世界史,哲學史等內容。這點我是非常喜歡的。」

無論是港校,還是內地名校,都各有特點。姜動說,這是無法用排名來衡量的。「我雖然沒有選擇港大,但還是非常欣賞港校的治學、培養理念,社會精英也往往是殊途同歸,我的選擇,只是發現自己更適合朝哪個方向發展罷了。」

浙江學生的港校情結,越來越理性

近5年,咨詢讀港校的每年增加30∼50%

從1998年開始「委託代招」至今,港校進入內地招收本科生,大多採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所以前去留學中介咨詢的,多是些申請報考港校研究生的。對這10年來,浙江學子的港校情結,留學中介用一句話概括:熱情不改,但日趨理性。

施強留學杭州分公司亞洲部經理曹琳艷,負責港校申請多年。據她回憶,最早在2000年,就有想申請港校研究生的學生來公司咨詢,但當時由於互聯網不發達等各種原因,使得瞭解港校的渠道很少,申請也很困難,那段時間,來咨詢的浙江學生頂多每年10到20人。

7年後,這股熱情徹底爆發。

李瑩,是新通留學香港項目的創始人。2007年的某一天,一直負責英國留學項目的李瑩,接到一個咨詢電話。「我記得很清楚,是浙江工商大學的一名男生打來的,他本科讀的是電子工程專業,想申請去香港讀研究生。」

李瑩決定試著幫他申請,結果成功了。令她意外的是,沒隔多久又有一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的女生,來咨詢申請港校的事,接著第三個、第四個……

那一年,浙江學生對港校的熱情,像杭兒風似的,「呼」一下刮起來。李瑩很快意識到新的商機出現了。

李瑩估算了一下,近五年來,浙江學生對港校的需求一直處於上升期,每年有30~50%的增長幅度。2012年,到目前為止,來公司咨詢的人數已經超過200人。

這兩年通過正規中介申請去港校讀研,90%的學生都能如願以償。「港校招生,一向以嚴格出名,並不是靠錢就能入學的。學生的大學成績平均分必須在80分以上,而托福、雅思成績好,申請成功的砝碼就更大。」

曹琳艷回憶,剛開始,浙江的學生與家長並不知道這點,覺得花點錢就行了。她碰到過一位杭州家長,很想送孩子去香港讀書,表示多交點錢也沒關係。可小孩的成績卻不理想——大學各科平均分70多分,雅思成績6分。曹琳艷把申請港校的苛刻條件如實相告,家長才悻悻而回。

但是近幾年,這樣盲目的家長和學生已經絕跡了。

目前申請赴港讀研的浙江學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院校。其中,選擇各類商科專業的排第一,傳媒類其次,然後才是工科以及社科類專業。李瑩認為,這種選擇與香港的金融地位分不開。

在英美等國陸續降低留學門檻的當下,不少人覺得現在赴港讀書的性價比不高。但一些精明的浙江家長卻認為,赴港唸書其實是一個「價廉物美」的投資。與去美國、英國留學相比,香港的出行、生活方式都跟浙江比較相似,孩子更容易適應在港的生活;更關鍵的是,香港的就業環境比較好,尤其對商科專業的學生來說,香港的金融市場氛圍提供了大量優質工作崗位。而英美等留學國家,由於文化差異等原因,對留學生來說,找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年通過中介赴港求學的浙江學生中,有超過50%的學生選擇留在香港發展,並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責任編輯:葉蓁
香港高校招收內地生結束 申請人數較去年大幅上升      [2012-07-08]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高校畢業生創出國      [2012-06-17]
高考成績23日可查 香港高校月底開始面試      [2012-06-08]
浙省長:有些高校宿舍如同狗窩      [2012-05-17]
香港高校內地招生工作接近尾聲      [2012-05-15]
港高校學習生活:邊喝咖啡上課      [2012-05-12]
逾千香港考生面試內地高校      [2012-05-10]
湖南高校職稱評委被指開房索賄      [2012-05-09]
網曝湖南高校職稱評委開房收錢      [2012-05-05]
港高校內地招生 首招四年制本科      [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