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圖:南海艦隊某岸導營機動行軍至某陌生海岸配合航空兵部隊進行靶彈發射。 【文匯網訊】據光明日報報道,「海岸霹靂第一團」,是人民海軍在軍事鬥爭準備關鍵時期組建的第一支新型機動岸導部隊。一起步,這個團就站在信息化海戰場的最前沿。而今,他們隨時能夠彎弓射「狼」,「只等祖國一聲號令」。
面對「四無」的窘境
組建之初,官兵無實際裝備可訓、無專業教材可用、無訓練大綱可依、無成熟經驗可鑒。面對「四無」窘境,他們創造性地實現新裝備訓練與技術試驗同步推進,作戰部隊跟研、跟試、跟產。
「每一次訓練,都是一個驚心的故事」,副團長鍾曉軍說。正是在近似實戰的殘酷磨練下,這柄海岸利劍,愈磨愈亮。
跨區機動,是「海岸霹靂第一團」有效威懾管控海域的看家本領。他們常年堅持全員全裝全要素機動,距離越來越遠、範圍越來越廣、難度越來越大。
兵車所至,道路、橋樑、涵洞等交通設施的數據信息瞭然於胸,上百種多路開進、戰術迂迴等機動方案精確到點、具體到車、時限到分;劍鋒所指,傳統偽裝法與現代「隱身術」相得益彰,高車長劍與海岸地形、民用設施融為一體;導彈發射方式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由「擇機發射」到「隨機發射」。
為練就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攻擊能力,他們自設難題,演練在各種干擾下的打擊方案。為適應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需求,他們主動參加多兵種體系作戰演練。
首次與航空兵部隊協同作戰,就實現某新型導彈在不同兵種體系配合下首發命中。為增強複雜港岸背景下精確打擊本領,他們自我加壓,讓靶船越來越快、「靶心」越來越小。
2009年7月,「海岸霹靂第一團」政委張建程組隊參加多兵種聯合演習。演習科目一下達,就讓張建程驚出一身冷汗,也讓現場觀摩的某研究院專家連連搖頭:目標設置過於複雜,很難完成——狹窄海域裡,3個固定靶加1個移動靶,如此設置,近乎「刁難」。
打贏才是硬道理。張建程帶領團隊通宵研究,從不同目標識別辦法,到移動目標捕捉技巧,從潮汐洋流的影響,到安全臨界距離劃定,最終確定的攻擊方案,讓觀摩的專家大為讚歎。果然,演習中該團彈無虛發,實現首次攻擊組合目標成功。
查找自身的「不行」
儘管這個團出色完成20多次重大演習演練任務,實射導彈全部命中,優秀官兵有105人次受到表彰,連續5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但他們還是更願意查找自身的「不行」。
與過去的岸防部隊相比,新組建的這個岸導團實際上是新型岸艦導彈試驗團,部隊組建、訓練與武器系統研製幾乎同步推進。
「第一團」的身份,既帶給他們光榮和自豪,更留給他們一大堆待解的難題。如果目標混雜在民用船舶中怎麼準確辨識?如果特徵類似的群目標集中出現如何有效攻擊……
「說實話,提出這些問題的本身,就有些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團長張國寶說,「正因為如此,在遇到複雜情況下,我們才能順利『過得去』。」
某型軟件是該團主戰裝備的核心部件,也是團參謀長代瑩琢磨的重點。一次在和海軍戰術軟件專家、裝備研究院研究員范曉虹交流時,代瑩提出:這型軟件安全管道設置的覆蓋範圍過大,能否將覆蓋範圍調整小些。
這位「80後」參謀長的大膽請求,讓頭髮斑白的范曉虹既驚訝、又驚喜。驚訝的是,安全管道覆蓋範圍小,導彈發射時的危險係數會增大,這是主動找危險;驚喜的是,一線部隊的指揮員敢於挑戰自我,這份責任和勇氣,令人欣慰。在范曉虹與代瑩他們聯合攻關下,該型軟件順利升級,導彈攻擊能力大幅提升。
「海岸霹靂第一團」官兵都明白這個道理:「平時說自己很行,戰時可能就不行;平時對自己仁慈,等於戰時對敵人仁慈。」為此,他們在查找自身的「不行」中,不斷琢磨讓自己「很行」的辦法。
敢凌絕頂的霸氣
2010年盛夏,某新型導彈定型試驗正緊鑼密鼓進行。就在實彈發射前3天,擔負該型導彈研製任務的軍工企業領導提出,請「海岸霹靂第一團」來完成實射任務,理由是部隊實操經驗豐富,試驗成功率會高些。團領導毫不猶豫,接下這個任務。他們說,敢稱自己「第一團」,就要有逢山開路、敢凌絕頂的霸氣。果然,該團官兵發射的試驗彈,發發命中。
如今運用新列裝的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海岸霹靂第一團」官兵如虎添翼。艦艇前出偵查數據直達岸導發射終端,空中預警機俯拍畫面實時傳回顯示台位,陸空雷達融合組網聯手定位……
年輕的海軍岸防兵向世人昭示:共和國的海防線是鐵壁銅牆,他們隨時能夠打一場令敵聞風喪膽的大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