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到了暑假,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小候鳥」們便會從四面八方「遷徙」到大城市,想著和父母享受久違的天倫之樂,但他們卻發現,忙碌的父母無暇照顧、陌生的城市難以融入、內心的話語無人傾聽,「留守兒童」從農村到城市,卻成了「再留守兒童」,還成了意外事故的高發群體。
一次次傷亡事件都在敲響警鐘,我們應該如何呵護「小候鳥」短暫的親情團聚?如何為一張張渴望愛的笑臉保駕護航?
「小候鳥」成意外事故高發群體
日前,因為父母上夜班,從安徽來浙江寧波過暑假的5歲「小候鳥」小付晚上一個人在家。半夜醒來發現父母都不在,就自己摸索著出了家門找媽媽,卻在夜路中走失,找不到媽媽的小付只能在路上大哭。幸虧遇上了熱心的市民,把他送回了焦急的父母身邊。
類似的小候鳥走失、發生意外傷害事件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僅就溺水事故而言,據浙江省公安廳110指揮中心統計,從6月1日到7月18日,全省共有51個未成年人因溺水身亡,其中大部分為外來務工者子女。
「小候鳥」是農村大量勞動力向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轉移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數量相當龐大。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登記在冊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相關專家表示,這些外來務工者大部分處於適婚和生育年齡,假定其中的三分之一育有子女,「留守兒童」就超過600萬。而據杭州火車南站的消息,暑假以來,幾乎每天有近4000名「小候鳥」從雲、貴、川等地來到杭州。
在企業眾多、外來人口密集的杭州市蕭山區,公安部門發現,外來務工者子女離家出走案件頻頻發生,報案數占失蹤人口總報案數的20%以上。
「千里進城」卻遭「再留守」
不少外來務工人員都有這樣的想法,等到暑假,把在老家的孩子接過來,買身新衣裳、吃頓肯德基、去趟遊樂園、痛痛快快玩一場……可是等到孩子真來了,因為忙於生計,他們卻只能把孩子反鎖在家裡,或者三五成群地在街頭「放養」。
在杭州蕭山開出租車的蔣師傅暑假把在貴州老家的兩個孩子接了過來。「每天孩子還沒醒我就出門了,等我回家孩子早睡著了,雖然在身邊,可相處的時間真的不多。」蔣師傅說,因為擔心孩子安全,他平時不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就是給他們幾十元錢,讓他們去附近的網吧。
提起孩子的孤單處境,這些外來務工者是一臉無奈。高強度的工作、超長的工作時間、相對惡劣的居住條件和相對拮据的收入水平,使得這些在城市裡舉目無親的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照顧孩子。
而對於「小候鳥」來說,相較於熟悉的農村環境,充滿新鮮感的大城市充斥著不少安全隱患。除此之外,放眼望去都是陌生人、沒有玩伴、說的家鄉話沒人聽得懂,父母也無力支付高昂的暑期班費用,使得他們融入城市難上加難。
雖然才從江西到杭州幾天,9歲的豆豆已經開始想念家鄉的小朋友了。豆豆說:「附近的小朋友都去上興趣班、夏令營了,我找不到人玩。雖然爸爸媽媽帶我去過新華書店,那裡有很多看書的小朋友,但我從來不敢跟他們說話。」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小候鳥不但融入當地社會存在重重困難,就是跟他們的父母,因為長時間缺乏感情交流,也顯得十分疏離。
誰來守護「小候鳥」的快樂暑假?
「小候鳥」的處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面對父母的有心無力、社會資源的不足,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並非易事。在「小候鳥」充滿期待的眼神中,誰來給他們一個快樂的暑假?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社會學家楊建華說,外來農民工子女來了城市以後覺得特別陌生和孤獨,沒有辦法融入,這從根本上說還是由城鄉差異造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改變外來務工者和他們的子女是外鄉人的觀念,從體制上來對他們進行扶持和幫助,讓他們有機會共享公共資源、政策和權利。此外,也應該關注「小候鳥」的心理健康,因為長期遠離父母,學習、生活乃至人際關係處理中的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正面引導,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極端化。
杭州綠島心理咨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詢師潘茶生說:「心理隔閡的消除需要父母和子女『親密接觸』。企業應該為這些打工者創造機會,多給予他們一些『親子時間』,瞭解孩子成長的煩惱,彌補長期『隔代教育』造成的心理影響和父母引導職責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