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7月3日,隨著郭金龍當選北京市委書記消息的發佈,全國31省市區黨委領導班子換屆完成,31位新當選省(市、區)委書記悉數亮相。看了一些報道,仔細閱讀簡歷,讓人有所思且有所感,不由暢想一番。總體而言,此番31位書記履新,有以下四個特點。
梯次結構,是特點之一。具體說來,31位書記,共分為三個梯隊:50後成主力,共22 位,約占總數70%。40後做後盾,共6位(政治局委員3位:俞正聲、張高麗、張德江。其餘為蘇榮、郭金龍、趙洪祝)。60後是希望,共3位(周強、胡春華、孫正才)。依此推算,10年之後,黨的二十大召開,應是50後做後盾,60後成主力,70後是希望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此亦人類發展不可逆轉之規律也。
起於基層,是特點之二。31位書記,皆中國「封疆大吏」,各自受命,坐鎮一方,雖然身居高位要職,但大都起於基層,其中,有一半以上當過工人(如孫春蘭)和士兵(如張春賢),還有近三分之一當過知青(如周強)。他們都是一級一級台階,一個一個崗位幹上來的,當省委書記前,大都在副省級崗位上已有5年甚至10年左右從政經歷。
學歷較高,為特點之三。31位書記中,有博士4人(孫政才、王珉、袁純清、郭聲琨),碩士17人,二者相加,共21人,點總數68%,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知識經濟時代,高學歷者自然佔有先天優勢。亦正因此,當今中國,不少領導幹部都選擇一邊當官,一邊讀研攻博,以提高學歷,其中有人認真堅持,完成學業,但亦有個別虛位支應,枉拿文憑而名不副實者。
文科為重,乃特點之四。31位書記中,念過大學文史類專業的,比念理工類專業的,整整多了兩倍。其中尤以學中文(如胡春華)和學經濟(如張寶順)為多。為何如此?有人分析,文史類學生知識面較寬,思路相對開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複雜局面應對中,比理工類學生綜合素質更加全面,處事更為靈活,因而更具執政優勢。
除以上四個特點外,有媒體認為,「五湖四海」,也是31位書記一大特點。其根據是,從31位一把手的籍貫看,絕大多數屬於異地交叉任職。這樣做,既貫徹了中組部出台的幹部交流迴避制度,又有利於省級領導幹部在政治上具備全國視野,與中央保持一致。如此解釋,當然也說得通,但仔細推敲,有些牽強。
異地交叉任職,與是否搞五湖四海,並非因果關係。是不是搞五湖四海,關鍵得看書記們的籍貫分佈,是否普遍。筆者仔細分析31位書記籍貫,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全部31位書記中,東部沿海和中部省份達29位(其中山東有5位,河北有3位,河南有3位)。而西部省區出身的,只有兩位,一是趙洪祝(內蒙古),二是趙樂際(陝西)。雲貴川等,則付諸闕如。
此一現象該作何解釋呢?有人認為,省委書記是何籍貫,帶有極大偶然性。不一定山東籍多,就證明山東多出人才,或者在幹部任用上對山東有所偏愛。同樣,不一定西部省區少,就說明西部不出人才,或者在幹部任用上對西部不重視。如此說法,確實有理。客觀地說,東中部籍貫省委書記多,既是偶然,亦屬必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以東中部為先,排頭隊伍中多出排頭兵,不亦題中應有之義嗎?
十八大即將召開,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全國人民無不翹首以待。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常委,大都從省委書記群體中產生,這已成為規律,也成為人們共識。對於起於基層、已經形成梯次結構、年富力強且善於扎扎實實辦事的新一屆省委書記群體,人們有理由寄予厚望。(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