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鳳凰衛視報道,自然災害常用一種殘酷的方式,告訴人類應該用怎樣的方式生存和發展。2012的年7月21日至22日,一向乾旱少雨的北京城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兇猛、最持久的一次強暴雨。災害造成的損失觸目驚心,使人們不得不正視災害面前,城市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應急管理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而在這場暴雨當中,氣象部門是否做足預警?未能全網群發預警短信,是緣於「技術障礙」還是「制度障礙」?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當下,氣象部門應該如何走完「拉響奪命警報」的「最後一公里路」?帶著這些疑問,我來到中國國家氣象局,採訪了局長鄭國光。
中國氣象局大院位於北京的中關村南大街。7月21日晚,當暴雨滂沱之時,鄭國光就坐鎮於此。
記者:21號下午8點多的時候,你就在這裡會商?
鄭國光:我在北京市。
記者:晚上?晚上就在這?
鄭國光:晚上在這。
記者:八點多在這,那個時候已經強降雨一段時間了?
鄭國光:是啊,我差一點出不來。
中國氣象局大院位於北京的中關村南大街。7月21日晚,當暴雨滂沱之時,鄭國光就坐鎮於此。
鄭國光:已經在紫竹橋這,然後我的車就出不來了,回來我的司機硬闖出來,那個水漫到半個車輪以上了,那時候開始下了,兩點多開始,最大的水。
記者:所以到了晚上8點半,還在這開會的時候就是緊急會商了?下得最大的時候,當時的預判是什麼,有沒有想過會這麼嚴重?
鄭國光:我們預報是暴雨,但是沒有想到來的那麼大,那麼集中。我們預報是超過一百毫米,實際上北京區域下了,平均下了190毫米。
鄭國光:北京三面環山 要準確預測天氣很難
7月21日18點30分,暴雨預警從「黃色」升格為「橙色」。這是北京自設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第一次發佈暴雨橙色預警。此時,北京市區多座立交橋下已出現積水,交通被迫中斷。根據氣象專家的分析,暴雨預計將持續超過20個小時。
鄭國光:那正好8點35分,我們和北京市氣象局在連線,
記者:那你們會在這裡提供北京氣象局的一些什麼建議嗎?就是那天連線的時候,會商的時候,8點多鐘?
鄭國光:他這個會商就是說這個雨區,向何方面發展,這個雨還是增強還是減小,什麼時候結束,這都要是相互在會上的。
記者: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就是很多人說,這次氣象預報其實氣象發佈的,我覺得氣象單位同仁還是比較早的,比較準確的,不過也有些出乎預料的地方,比如說您提到的,本來預測可能是平均100毫米,單上再加到190毫米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一個無法預料?
鄭國光:出現那麼大的暴雨,要做出這種準確的預測,確實這種技術是很難的。特別北京這地方,它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比如說北京市三面環山,就是說地形對天氣氣侯的影響,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地形影響大一點,地形影響小一點?這就要預報員提前做出預測,非常困難。
鄭國光:預警短信發佈需要「綠色通道」
雨後,北京氣象部門表示,北京市氣象台最早在7月19日16點開始預報此次降水過程,21日9點30分至22日1點,連續發佈暴雨藍色預警信號2次,黃色預警3次,橙色預警2次。不過,很多居民並沒有收到官方的預警信息,不少人仍然按照計劃從事週末的街頭活動,各種公共集會也沒有推遲或者是改期。
記者:在早上會商的時候,您特別提醒,怎麼樣這些信息除了給政府部門之外,給公眾,我們後來是採取怎麼樣的手段,將這些藍色預警,黃色預警和橙色預警及時的發佈通告?
鄭國光:一個通過廣播,通過手機短信,而且北京市我們有很多的顯示牌,就是顯示屏,把這個暴雨的信息發佈出去,電視,電視的方式,就是多種方式。
記者:但是有人說,這次氣象部門沒有辦法及時發佈氣象的短信預警,提出了批評,但是有氣象部門就回應說,是因為技術的問題,什麼樣的技術的問題使得短信的預警沒有及時的發佈?
鄭國光:我這手機短信要依靠我的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就是說這個銜接上面,就要暢通,所以我們這個在這個時候,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反思,就是說我們那天,真正在第一時間發的信息,只有140萬條,也就是常規的一些短信,所以這裡面就是,如果按常規的短信去發這些預警的信息。
記者:只能到達140萬人?
鄭國光:是,這個我沒有收到預警信息,但是我氣象局有個職工知道這個信息,他7點鐘才收到11點50分發的信息,用了7個小時時間,才收到這樣的信息,所以這樣的信息對氣像這個特別突發性的氣象災害,是遠不能滿足要求的。
記者:我們是不是要進行一個審批程序才能夠進行發佈的?
鄭國光:其實關鍵是要建立一種機制,按你這說,要經過一種審批手段,我覺得這對於這種突發性的災害,是不可行的。
暴雨過後第三天,北京氣象部門表示已和三大電信運營商制定了預警短信發佈預案,今後對應不同等級的極端天氣,將設置不同範圍、等級的發佈標準,面向全市發佈的預警短信。
鄭國光:氣象台發了這種災害預警,那這個綠色通道就直接到運營商,他就按照機制就立刻發佈,第一時間。不要有任何中間一個環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到2015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90%以上。而鄭國光真正憂心的,是信息覆蓋的邊緣群體,也就是所謂的「最後一公里」。
鄭國光:我說三種群體,這種預警信息發佈,尤為重要,第一就是偏遠農。第二個區域就是工地,而且好多外來人員,這個居住都比較集中,說他們的防災的能力,抗災的能力,抗災的意識都比較薄弱,但是同時又是這種災害預警信息發佈,所謂的盲區或者薄弱環節,所以我們強調為什麼要,預警信息要進農村,要進村入戶,要進社區,要進工地,進學校,進企業。要提高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及時性。我們一直在努力,比如說我們這兩年,發展的農村氣象信息員。
鄭國光:中國氣象局沒拿運營商一分錢
一場史上「最強暴雨」,不僅使得北京的下水道現出原形,也使得氣象部門的服務理念與水平引起爭議。當公眾質疑群發氣象預警短信,為何比垃圾短信還難之時,有人把矛頭指向了利益。有媒體指出,原本屬於公共資源的天氣信息,不僅成為了運營商的盈利工具,也部分地成為了氣象部門的額外盈利工具。在運營商和氣象單位的論戰中,有消息說,氣象部門每年從運營商處得到的分成動輒數億元人民幣。
記者:那這樣的收入是中央氣象局收取的,還是各地區氣象局收取的?收取來的這些費用,是不是確實能夠保證進入了氣象服務和氣象費用?
鄭國光:一個就是從我們內心來說,氣象信息是公益性的,應該免費的。但是這種發佈方式不在我手裡,是在運營商手裡,那運營商他作為一個公司,市場機制,他收取一些專門的信息費用,我覺得也可以理解。比如說如果你手機用戶要定制每天要有專門的一些天氣預報,我們也可以理解。
根據中國《氣象法》規定,對於各類社會組織「通過傳播氣象信息獲得的收益」,氣象主管機構可以「提取一部分支持氣象事業的發展」。據報道,一位從事天氣軟件開發的程序人員,因為在其程序使用了氣象數據,就被氣象部門找上門來,要求繳納授權費。
記者:那怎麼樣去平衡這個商業的利益和普及氣象的信息?像
鄭國光:比如說這是各個地方的氣象台和運營商之間的,有些合同,可能有部分,30%,20%,40%來反饋給氣象部門,具體的數字,因為中國氣象局對這些氣象問題,但中國氣象局沒有收取任何一分錢,那是下面他們運營商和氣象台之間的一些關係,但是經常呢,老百姓會把定制日常的氣象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給等同起來,這就就有很大的一些誤解了,我認為氣象災害的預警,不能收任何的費用。我們也說,如果發現一個,我們要處理。
在網絡上一份流傳甚廣的「職業聲望排行榜」中,天氣預報員入選了最不靠譜職業之列,與之對照,股評家也只獲得了這項「大獎」的提名而已。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可以說是個世界性的現象。在中國,天氣預報中的定性預報準確率超過了80%,而天氣預報中的定量預報準確率則在20%左右。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天氣預報是一項遺憾的事業,鄭國光和他的同仁們也時常對此感到內疚和無奈。
鄭國光:就是說我們預報員啊,很想報准,他經常報不准,這是我們很苦惱的事情。我們一直在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可是有一些對一些技術啊,認識啊水平啊,所以經常說是預報員總想講,都是要講真話,經常這個講錯話,所以說我其實如果大家都理解預報員的話,給預報員減輕一點壓力,讓他們全身心的來集中,怎麼樣提高預報水平。
鄭國光:風雲3號衛星技術先進 我們沒利用好
鄭國光:風雲三號衛星的技術先進程度在國際上還是屬於一流的。這個好多的包括昨天,歐洲數字天氣預報中心的主任,他們一直在用我們的風雲三號的衛星。
記者:有一些數據。
00:15:00
鄭國光:放到全球數字天氣預報模式當中去,可是我們很差勁的是,我們自己沒有把它用好。
記者:為什麼呢?
鄭國光:我們在數字預報,把這個用衛星的技術方面,還比較落後於他們。
記者:是經驗?
鄭國光:不是,因為衛星要把這些數據怎麼樣,一個就是同化的技術,包括資料的叫做它有噪音,要有噪音去掉。不同的高度的大氣的氣航要把它反串出來,反串要放到數字預報模式裡,要數字化,但是我們現在也可能最近也在開始要用,但是用的程度不如歐洲美國用得好。
鄭國光:城市化進程加快 氣象站被迫搬遷
除了衛星雲圖,氣象員需要援引的數據還來自氣象觀測站。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一致標準,百葉箱所在的氣象站的空曠度須精確到其與障礙物的距離,不得小於障礙物高度的8∼10倍。比如說,如果氣象站周圍有棟5米高的樓房,那氣象站與它之間要留夠40∼50米的間隔。但是,隨著城市迅速擴張與土地開發商用,許多地方的氣象站被迫頻頻搬遷。而這造成探測數據的不連貫,也使得氣候資料的可比性大大降低。
記者:有人覺得說,我們的氣象部門是一個弱勢部門,也就是說氣象站雖然城市化的發展,氣象站常常要搬遷,是不是確實有這種情況?
鄭國光:很嚴重,我們這個改革開放以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氣象站搬遷的,因為過去的氣象站,我們選點都是在郊區,隨著城市化的加快,那簡直是,氣象站變成城裡面的中心了。這個矛盾特別深,但是你真正變成了城中一個,代表性又沒有了。雖然你探測環境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周邊,中間就是一個氣象站,你代表的不是這個區域的氣象狀況,你代表一個城市某一點的狀況,所以說我們要這個代表性的角度,我們也得要考慮搬遷,那麼城市建設的角度,他希望你搬遷,只有這個兩個結合點,結合在一起了,才能搬遷,否則的話,我們即使用法律來強制性的來保護探測環境,所以有的時候很矛盾。
鄭國光:氣象預報員年輕化趨勢令人擔憂
有氣象專家說,天氣預報不僅是一道數學題,更是一道語文題。每天天氣預報裡的最低溫度與最高溫度,都不是運算的直接結果,而是值班預報員們討論出來的。儘管計算機會運算出一個參考數值,但預報員們不會直接引用,還要綜合參照自己的從業經驗、歷史同期氣象情況、各種數據信息等,最後通過會商決定。
記者:就其實預報,除了有些數據之外,很重要還是經驗,預報員本身的經驗非常關鍵?
鄭國光:經驗是很重要,有些到關鍵的大的過程,大的活動的保障,好多氣象台還把退休的老預報員請來,一起會商。
記者:所以我們現在是不是也遇到了預報員,人才不足的這個問題?
鄭國光:說實話,現在的就我氣象局長很擔憂的就是預報員年輕化趨向很嚴重,經驗,經驗不足。經驗不足他就是很多的預報員,這個時間長了,年齡大了,要他值夜班,確實是有很多一些困難,特別還有一些有家庭的有小孩的,也是值起班來也是很困難的,這個我也是預報員的家屬,我愛人是當了11年的預報員,所以她一個人這個生活規律破壞了,實際上全家規律都破壞了。所以預報員,一個就是說在工作中,生活規律上受影響,預報的壓力也很大,我們有個老預報員報了說北京要下雪,他下了班以後就抽煙,一包煙抽下去,在陽台上等著這場雪下來,一直到飄了雪花,他才回去休息,等到第二天早晨,
鄭國光:每天給預報員工作打分 年底算總賬
目前,中國氣象部門在業務上實行5級業務技術體制:國家、區域、省、市、縣。每天,上級部門會下發指導預測意見。各省、地區需要對各縣進行詳細預測,縣一級氣象部門再進行訂正,反饋給上級。鄭國光告訴我,這樣的官方發佈體制,其他國家並不具備。不僅如此,對於天氣預報準確度,中國各級氣象部門還設有考評機制。
記者:是不是各地方的氣象台,都有排行表,到了年底,今年大家的準確度最高的第一名(是誰)?
鄭國光:所有的我這裡都有記錄,然後實況一比較,我每天都做一些評估,比如說溫度,對於一個地方的溫度,最高溫度,你要是超過了,你不是報35度,你要是38度,你考核評分就是0分。
記者:今天?
鄭國光:0分,就是正負兩度,你比如報小到中雨,你出現了大雨,你這考核要扣分,我們有個評分的標準。然後到年底算總帳,然後各個省排名,最高溫度排名,最低溫度你報的,這個降水量報的都有,這個考核。這樣的話大家就有時候比較,我在哪個地方有差距,我就要哪些方面努力,我最高溫度,溫度報不好,那我就要這方面要關注,要努力去,這樣呢通過這種考核,來提高預報準確率。
記者:互相切磋技藝?
鄭國光:交流很多。
記者:.既然有了排行,未來就是年底的時候,會不會因為這樣的排行有獎懲?
鄭國光:有,我們每年對31個省區市,都有一個工作的一個考評,考評每年要從中選出五個優秀的。
記者:那有尾數排名嗎?
鄭國光:尾數就,有後面有十個,前面五個,後面有十個,中間的。
記者:怎麼樣獎懲的?
鄭國光:現在公務員是不能獎,只是精神上的表揚而已。大家都是比較
記者:公佈給大家看
嘉賓:一公佈了,大家這個有點心理,對於個人,按照公務員連續三年優秀,晉陞一級,那就晉陞工資上一級,那個有,但是作為一個公務員,沒有這樣的獎勵。
鄭國光: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做到精細化預報
雖然氣象專家常說,預報準確是相對的,有誤差是絕對的,鄭國光一直把提高氣象預測預報準確率作為重中之重。在他看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天氣預報的依賴越來越大,這更需要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
鄭國光:過去的時候,你像老百姓,過去大家一套衣服,冬天一個棉襖穿一個冬天。什麼溫度變化啊,他都能適應。現在好了,天氣暖一點,我穿少一點,我可能漂亮一點。天氣冷一點,我再加點衣服,這種就是對天氣的依賴條件是越來越大,包括女士們要用什麼化妝品,今天太陽大不大?所以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對天氣越來越,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再一個城市越發展,城市對氣象災害的脆弱性,敏感性,影響度在加大。就像北京這樣的,7.21的特大暴雨,如果像過去,那暴雨我們就不出去了,現在暴雨該開車的還是開車,好多人不是因為車輛,被堵在車裡,那造成的傷亡。就我內心說,人們越關心,人們抗災的脆弱程度越大。那對我的預報準確率,預報信息的發佈及時率,要求就越高,就對氣象的關注度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