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李克強惠港36條實施周年 風物長宜放眼量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8-17]

【文匯網訊】據星島環球網報道,8月17日,適逢李克強副總理訪港一周年,特刊發路正平的評論《風物長宜放眼量——李克強惠港「36條」實施周年回想》。全文如下:

 風物長宜放眼量

 ——李克強惠港「36條」實施周年回想

 路正平

 去年8月17日,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時宣佈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36條政策措施(簡稱「36條」)。儘管本港一些人目光時有游移,但內地各相關機構、地方緊密跟進、相互銜接,認真落實各自職分之內的事項。筆者耳聞所及,中央高層和宏觀協調機構緊抓不放,時時推進,務求「36條」發揮效應。一年之際,按筆者稽核,其中31條政策措施已落實或基本落實,5條措施已部分落實或正在推進中。國家決策執行之堅定、高效於斯可見一斑。筆者無意縷述有關政策措施的具體進展,意在由「36條」的實施中尋繹內地惠港政策所蘊涵的一些理念。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無先例可援。回歸之初,由於北京顧忌被指摘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內地與香港之間隱然樹起了一道高牆,壁壘分明。所幸2003年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CEPA、自由行等惠港政策不斷推出,兩地經濟合作交流頻仍,成果豐碩。不少論者認為,本港與內地在經濟合作交流等方面已經找到了成功的模式。平心而論,「36條」可謂兩地合作交流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一個里程碑式的力作。風物長宜放眼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越來越認清這一點。

 從「36條」的政策內容及後續實施看,中央政府推進香港與內地的合作交流有以下特點:

 1、內地惠港舉措著眼宏觀和長遠,不計一時一事之得失。香港雖小,但關乎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儘管香港無須向北京交稅,但中央對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負有憲制責任,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治國理政者應盡的使命。不特如此,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得到了中央特別的眷顧。一般省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諸多事項須自行處理,例如滬、粵之間如何合作,中央層面很少直接推動。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往來則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強力推進,而政策初衷,無一不是以支持、惠澤香港為出發點。當香港遇到天災、金融危機等困厄時,內地惠港政策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力度就更強。內地惠港沒有隱蔽議程,沒有私利,更不會有瑣屑的計較。中央政府不會因為少數人嘖有煩言少做或不做什麼。

 2、內地惠港舉措日趨全面,著眼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初期,內地支持香港的政策措施分散在各個部門,分頭並進。CEPA是經貿安排,「自由行」是旅遊安排,教育、科技等方面也各有設計。「36條」是第一次以「政策包」的形式面世,內容全面,考慮長遠。經貿、金融、民生和社會事業、旅遊、粵港合作等內容無所不包;一段時間內,凡是可以惠港的「利好」措施一次出清,無所保留,這是一般雙邊、多邊安排中都不可能得到的待遇。全面、務實的政策框架設計,有利於香港保持和增強自身優勢,有利於增進香港市民的福祉,有力地廓清了對香港經濟前景的疑慮,自然也有利於在港營商者因時制宜知所抉擇。

 3、內地惠港舉措體現了雙向互惠。隨著內地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毋庸諱言,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的作用從體量上看雖未下降,但在權重上則漸次遞減。但香港獨特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地位、成熟的市場體系制度、與外界經久不衰的溝通聯繫,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難以比擬的。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既惠及香港,也有利於內地的發展進步。這種互惠並非「口惠」而是實際的存在。因之,中央政府推動兩地的交流合作除了不乏政治上的考慮,更是基於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切實的需要,有很強的內生驅動性。兩地交流合作互惠互補,業已形成可長可久的模式,經濟融合已然形成不可遏抑的大勢。人們不難發現,為了不直接衝擊或間接波及香港的相關產業,內地特別是臨近地區在推動類似產業時都注意與香港錯位發展或者攜手發展。由於內地也在實施市場經濟,有關地方受命退避時雖不無想法,但出於全局考慮往往概括承受。中央護惜香港之特殊用心於茲可見。

 4、內地惠港舉措更加注重對普通民眾、中產專業人士的關心關懷。「36條」每一條都直接或間接的惠及香港民生。中央政府深知香港民心之所思所向所盼,每一項安排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民之所欲,常在我心」。「36條」特設專項支持香港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既考慮了香港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考慮了科技創新合作、醫療服務,以及對青年學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安排,對專業人士的關懷也有多處體現。早期惠港政策曾有人抱怨更多惠及大商家。有鑒於此,「36條」的政策設計更加均衡,政策著眼點既向上也向下,既前瞻又務實。現在,港澳一般居民在北望神州中都可以找到商機。截止2011年底,單是在內地登記的港澳個體工商戶就有5000多戶,從業人數14000多人。一枝知春,得天獨厚的香港居民未來應能分享國家發展帶來的更多機遇。

 總之,「36條」的提出和實施值得回望和深思。深明其理者,除了獲得睿智,還會得到實利。香港和內地都不乏深察細節者,但也有不少人往往對大的變局視而不見。多年之後,大勢已成,嗟歎不已,可惜時光不再。今年七一,胡錦濤主席訪港之際又出台了新一輪惠港政策措施,更加體現了上述理念。內地的政策設計往往環環相扣,接續不斷,久久為功。隨著各種聯繫越來越緊密,內地與香港互惠互利,互為支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然結為「命運共同體」。祈願本港民眾抓住機遇,使香港的整體發展和自身事業都有新的進境。

      責任編輯:杨阳
李克強回信勉勵貧困女大學生      [2012-07-20]
李克強:確保保障房分配公正      [2012-07-02]
李克強在中南海會見緬甸外長      [2012-06-13]
李克強副總理40天兩晤普京      [2012-06-07]
山東公佈75名出席十八大代表名單 李克強當選      [2012-06-05]
山東選出75名中共十八大代表 李克強全票當選      [2012-05-28]
李克強會見日前首相鳩山由紀夫      [2012-05-25]
李克強江蘇考察 強調穩定增長      [2012-05-22]
李克強亞歐之行展示外交魅力      [2012-05-16]
李克強頻在外媒高調發文引關注      [20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