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都會經歷激烈的辯論,但今年莫言的獲獎比較平靜,評委的意見比較一致。」88歲的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正在上海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期間他解密了莫言獲獎的「幕後新聞」。
這位精通中國文學且熟諳漢語的老人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關政治、友情和運氣,唯一的標準就是文學質量。莫言此次獲獎有助於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中國有很多世界水平甚至超過世界水平的作家、詩人,唯一的問題就是翻譯。
據悉,馬悅然此次中國之行是應上海世紀文景出版社之邀,介紹推廣他所翻譯的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集。但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卻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話題。對此,馬悅然也坦然相對,無所不談。
他說,莫言獲獎之後,一些媒體針對他擁有共產黨員和作協副主席等身份質疑他的獲獎資格,這令人感到憤怒,而且對莫言本人很不公平。
馬悅然說,媒體僅憑外表就來評價一個作者,這是「很可怕的知識分子的懶惰」。莫言獲獎事件就折射出了這種現象。「批評莫言的那些西方媒體人根本不瞭解莫言的文學質量,所以『不應該開槍』」。
馬悅然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關政治、友情和運氣,唯一的標準就是文學質量。在他看來,莫言作品繼承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傳統,也敢於批評社會現實。「閱讀莫言的小說,讓人情不自禁聯想《水滸傳》《西遊記》《聊齋》這些中國古代偉大的小說。在我看來,莫言講故事的能力是向中國古人學來的。當然,他也受到一些西方作家的影響。」他說。
對於莫言的文學作品,馬悅然唯一「不滿」的是莫言的長篇小說寫得太長,相形之下他的短篇往往更加精彩。他幽默地評論說:「例如,他的《生死疲勞》寫得太長了,讀到後面讀者可能也有些疲勞……」
「《透明的紅蘿蔔》可能是莫言最好的一篇小說。《姑娘翱翔》也非常不錯。新娘飛起來,停留在樹上不肯下來,村莊裡的人圍在樹底下等新娘下來……這是莫言寫得最像英美文學的一篇。」馬悅然說。
他還介紹了被外界視為「神秘」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過程。「根據程序,2月1號以前,各國要把作家推薦給瑞典學院。隨後,一個由15人組成的評選小組從250個候選人中『篩選』三四十個人,介紹給院士們」。
「到了五月底,候選名單上只剩下5個人。整個夏天,評委們就閱讀這五個人的作品。」馬悅然說,「9月中旬,我們又開會討論誰應該得獎。投票馬上開始,經歷了好幾輪,最後一輪投票是在10月初。今年大家意見比較一致,就是莫言。」
馬悅然熟諳從老子到林語堂、冰心等眾多中國文學大師及其文學名作。他認為:「中國作家有不少世界水平、甚至超過世界水平的作家。中國有很多詩人也值得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文學早就該走向世界,但是很無奈,翻譯成外文的著作太少。」馬悅然認為,莫言是作品被譯成外文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所以莫言的小說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世界文學是什麼?瑞典學院以前的常務秘書說,世界文學就是翻譯。他說的很對,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馬悅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