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世界熱議中國未來十年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0-25]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就在美國總統選戰走向白熱化之際,許多西方媒體將視線轉到太平洋西岸,關注中國的十八大和中國的未來。上星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開始播出節目《On China》,邀請對中國有深度瞭解的人士全方位地觀察中國;美國總統候選人23日最後一輪辯論當天,BBC舉行「中國未來」辯論會。英國媒體說,世界已經承擔不起不關心中國領導層換屆的代價,「未來10年,從美國首都華盛頓到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決策者將越來越關心中國在做什麼」。2012年∼2022年,被許多國際觀察家視為國際關係史的一個重大時段,一些國際機構預測中國GDP將在這期間超過美國。不過,世界議論中國的未來難題時,說得最多的也都與經濟相關,猜測中國經濟改革與轉型的前途。德國《世界報》24日稱,「中國需要更大功率的馬達才能讓這台更大的機器像以前一樣快速運轉」。

 世界等待太平洋兩岸的結果

 「與充斥著政治逗弄和激烈拉票的美國總統選舉不同,一場更為安靜但又同樣重要的換屆正在中國進行。」24日,印度《經濟時報》刊文呼籲該國調整視線,關注中國十八大。同一天,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文章,向讀者解釋「中國領導層換屆為什麼重要」。文章說,「中國一直是一個全球的成功故事,它迅速的增長讓數億人擺脫貧困,支撐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它的經濟正在衰落,適逢中產階級出現,而數百萬農民工渴望更好的生活;北京與日本等一些其他鄰國發生領土糾紛;在敘利亞內戰、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北京還經常與美國等老牌大國立場相悖」。

 播出《OnChina》,使CNN成為首家製作純粹與中國相關的常態節目的國際電視新聞網。香港媒體引述CNN國際新聞網絡資深副總裁麥卡錫的話說,世界對崛起的中國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CNN為自己的節目感到非常驕傲。就在24日,韓國《東亞日報》甚至開始想像「下月從中國8260萬名黨員中選出的2270名代表匯聚人民大會堂」的一幕了。

 「『致富光榮』,鄧小平的這個口號標誌著中國對世界開放,譜寫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成功故事,中國用35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國廉價勞動力為西方壓低了從拖把到移動電話各種商品的價格,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新領導人能否維持以往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幫助世界其他國家復甦。」BBC對中國十八大心懷期待。在與中國陷入領土爭端的日本,近日很多人都跟《環球時報》記者談論十八大,《產經新聞》23日刊文,擔憂中國新領導層實行親美反日的政策。印度《經濟時報》24日稱,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領導層更替給印度帶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懼,該報建議,印度發展對華友好關係的同時,也要尋找辦法對沖中國可能的「冒險主義」。《澳大利亞人報》則從更大視角出發寫道,世界懷著某種期望和憂慮等待兩場選舉結果,第一場是11月6日美國的選舉,另一場是11月8日的中國。未來10年的中美關係將很大程度上決定21世紀中期亞洲的和平、穩定和繁榮。這個時段異常重要,因為全球經濟處在根本轉變之中,自19世紀英王喬治三世時期以來,這是第一次一個非英語、非西方的國家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傳說吉卜賽人善於通過觀察和解讀「泡過的茶渣」替人占卜。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24日刊文稱,現在,中國觀察家就在「檢查茶渣,分析中國」。該報當天刊文問道「中國會採取新加坡模式嗎?」引發猜測的根據不過是中國一家媒體刊登了一篇相關文章。同一天,中國發佈能源政策白皮書。路透社馬上從「鼓勵更多私人投資於國家主導的能源部門」聯繫到「中國正準備十年一度的領導層換屆,新的領導層被廣泛期待推行市場取向的改革」。24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了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上將被任命為空軍司令員、廣州軍區政委張陽上將晉陞總政治部主任的消息,報道稱,「中國在軍方高層進行了一些人事調整,由此拉開領導層換屆的序幕,新領導層將在下月上旬舉行的十八大上亮相」。

 德國《新德意志報》題為「漫長的小康之路」的文章說,對十八大來說,一個核心問題是,經濟改革是否以及如何繼續下去,政治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推進,社會矛盾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如何應對。文章說,中國過去35年的改革之路相當不錯:平均時速達300公里的高鐵,已經普及到全國每個角落的電腦和手機等,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但北京也深知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德國《證券日報》24日稱,十八大前夕,中國經濟增長創下近年來的新低,但中國仍保持著前進的良好情緒,它將迎接新的變化。

 「中國需要更大功率的馬達」

 「中國需要更大功率的馬達才能讓這台更大的機器像以前一樣快速運轉。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德國《世界報》24日評論道。

 阿聯酋《國民報》題為「中國新領導人將繼承重要挑戰」的文章說,中國的一部分問題來自全球,歐洲尤其是一名「重犯」: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一直增長緩慢,對歐出口則是在縮減。尤其不幸的是,這剛好趕上中國經濟從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的轉型。文章稱,外貿收入如果用於福利支出,就會鼓勵民眾減少儲蓄,增加消費,而「崩潰的收入則會讓這種計劃難以實施」。報道還說,儘管武裝衝突不太可能發生,但此時釣魚島爭端激化使得中國很難後退。

 韓國《中央日報》24日稱,有人用「黃金十年」評價中國過去10年:2002年人均GDP為1000美元,但去年已超過5000美元;中國的經濟總量由世界第六升到第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時,中國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北京奧運會,中國拿下最多的金牌。報道稱,也有評論認為,過去10年中國也存在不少矛盾,有的甚至有所激化。俄羅斯《生意人報》22日刊文,列出腐敗、經濟發展模式、房地產泡沫、老齡化、政治改革等多項中國面臨的挑戰。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21日強調中國的經濟難題。報道稱,已經帶來30年兩位數增長的中國經濟模式正在失去動力。世界銀行稱,如果沒有變化,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降到5%。22日的日本《讀賣新聞》網站也刊文聲稱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但該報給出的「藥方」暴露了某種「私心」:中國需要擴大同日本的貿易,鼓勵日本公司更多投資中國,建議中國改變對日本的強硬立場,迅速讓雙邊關係回歸正常。

 BBC22日的報道關注了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報道稱,中國過去30年見證了卓越的經濟成功,但普通民眾開始理解這些變化的代價。最近一些事件表明,公眾更加注重環保,對健康風險的反應強烈,甚至極端,中國正出現過去30年未曾有過的一個重大轉型。

 「看看經濟規模和人口,只這兩個因素本身就顯示中國是如何複雜了。」BBC日前引述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官員的話如此感慨。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法爾茨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的政治和政策都是很注重穩定性和連貫性的,漸進性改革看上去是中國社會的共識。他說,中國現在的一大優勢就是它的活力和民眾的信心,而歐洲的命運和繁榮正與中國綁在一起。

 歐中研究咨詢網絡項目負責人布朗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推進改革,這種改革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長遠之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馬丁·雅克表示,西方人是花了很長時間才真正對中國開始發生興趣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上的。中國的崛起預示著一個非常不同的新時代的緩慢來臨。

 中美應打造「戰略路線圖」?

 《澳大利亞人報》20日刊登評論文章稱,中美新領導層確定之後,接下來必須要做的是:雙方需要制定一個新的五年戰略路線圖。文章稱,路線圖包括5點要素:一、中美領導人以及各自政府重要人員需定期會見,更加熟悉彼此,每年應有四五次實質性接觸;二、中國國家主席和美國總統都應有一位就中美關係可以派往對方國家的「重要人物」,美國需要另一個基辛格,中國也需要類似的人士;三、美中應著手制訂一個讓當前全球規則運行的現實計劃;四、路線圖應該包括如何打造新的東亞安全秩序的原則,這應該涉及「泛太平洋」的概念、接受中國和平崛起、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的機制,或許還有凍結領土爭端;五、將日本和中國都引入TPP。

 中美關係被很多觀察家認為攸關未來數十年的國際關係,眼下,擔憂主要來自美國大選,尤其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強硬的對華言論和立場。「他上台第一天重擊中國之後,第二天會做什麼呢?」美國《華爾街日報》24日刊文寫道,一些商界領導人認為,當選的羅姆尼將後退,或者就職前與北京協商解決方案。文章稱,但他們可能太樂觀了。看上去羅姆尼真以為通過強硬能讓北京屈服。文章說,我們的觀點是羅姆尼低估了北京。即使中國領導人同意羅姆尼的某些評估,出於國內政治原因,他們也承受不起被一個虛張聲勢的美國總統逼退的代價。1992年,克林頓曾威脅中國,如果人權狀況不改善就要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最後期限過去了,是美國先「眨眼」,而羅姆尼可能會重蹈克林頓的覆轍。

      責任編輯:馨瑶
國務院:我國水電核電世界居首      [2012-10-24]
以色列科學家獲2012年世界糧食獎      [2012-10-20]
1800名泳手 將「暢遊」維港      [2012-10-18]
世界糧食署為敘利亞人提供糧援      [2012-10-17]
美封殺華為為世界做出不良示範      [2012-10-17]
英媒:世界需要且願意被美領導      [2012-10-17]
世界最老父亲:印96歲老漢得子      [2012-10-16]
港報:世界開始「為中國製造」      [2012-10-16]
世界最小公國「開國元首」離世      [2012-10-14]
外媒稱莫言獲諾獎有益中國文學融入世界      [2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