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台灣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學者:馬英九正派 大陸應珍惜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1-0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十八大」前話兩岸關係》一文。章念馳認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三通」的經濟關系,讓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大大改變了兩岸關係,讓兩岸從對抗走向融合,使兩岸關係步入歷史最好時期。我們要看到機遇,用好機遇,使兩岸關係朝著更深遠的方向深入發展,使「十八大」後兩岸關係更健康地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回憶當時兩岸關係,以「台獨」為訴求的民進黨在台灣第一次執政,陳水扁瘋狂地挑釁大陸,放肆地「去中國化」,公然主張「一邊一國」,推動「公投」,炮製「修憲」,企圖割斷兩岸最後的聯繫——即「一中憲法」,從「法理」上完成最終獨立……,這一切不僅中斷了「兩會」正常交流,還干擾了中華民族的振興與崛起,把我們推到了絕境,「和平統一」願望幾乎流產,逼得我們不得不全民動員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形勢一度岌岌可危,這一切恍若昨日,尤歷歷在目,心存餘悸。

曾幾何時,陳水扁慘然下台,承認「九二共識」和主張全面「三通」的國民黨重新執政,開啟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兩岸有了共同的基礎,即「一個中國」的執政基礎,不管如何表達對「一個中國」的解讀,追求「一邊一國」的時代結束了,隨之出現的是「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全面「三通」實現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舉行了八屆,「兩會」也復談了八次,達成了十八項協定,談成了經濟一體化的ECFA,建立起兩岸「經合會」,開創了「海西」與「平潭島」的新發展模式,大陸釋放「惠台」政策多達八十多項,創六十年來之最,使兩岸關係進入了六十年來最好的歷史時期,島內「去中國化」趨勢得到了抑制,「台獨」的狂熱正在消退,對祖國的認同感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祖國大陸的正面影響力正在島內上升,這令人驚喜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這是大家公認的。

兩岸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巨變,是非常值得我們總結的。我有如下幾點體會,供大家思考。

擺正兩岸關係與民族振興關係

台灣問題形成的根源在舊中國的積貧積弱,腐敗政權被迫割地與自保,前有日據時代五十多年分離,後有蔣政權五十多年的據島自保,兩岸民眾分離超過百年,歷經五代之久,民眾之間的感情、認同、觀念……均發生了深刻變化,雖說是同一民族,卻形成了兩種民族主義,兩種價值觀念,兩種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兩種制度,這就不是一聲召喚,就可以人心回歸,立即統一的,我們應清楚認識到這問題的複雜性。

我們的先人聰慧地意識到這一點,認識到沒有共同的經歷,就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就沒有共同的意識,更沒有共同的語言,發生疏離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台獨」的思潮發生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難以避免。所以我們的先人將治理與解決台灣問題立足點放在實現「三通」的目標上,從通航、通商、通郵始,到人員廣泛往來,經濟高度融合,促進兩岸不統也統,這實在是正確與高明的決策。一旦隔絕解除,兩岸民眾有了廣泛與密不可分的交流交往,疏離的關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一旦這種交流交往形成經濟、文化、政治、法理的生命共同體,就會形成新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再造也就無可避免了。這種柔性的喊話,這種溫情的爭取,比之武力的征服,不知高明多少。

我們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逐步改變了貧窮落後,我們深知積貧積弱是沒有統一的魅力與能力的,同時我們孜孜不倦地推動「三通」,終於在2008 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中對台灣選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一個以「三通」為訴求的黨終於重登執政舞台,反映了台灣選民對「三通」的歡迎對「台獨」的厭倦。 2008年12月25日兩岸的全面「三通」正式始航,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然而人們卻沒有歡慶沒有激動,彷彿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兩岸關係的吊詭即在於此,反對的與歡迎的都在一念之間,也許將來真正統一的那一天,也不會有歡慶,因為這一切似乎都是應該發生的。

「三通」後的兩岸關係瞬即產生了人員大交流的熱潮,不僅台胞可以自由往來大陸,大陸居民也可以暢遊台灣,這大大彌補了半個多世紀的隔閡;大交流又帶動了大合作,兩岸各行各業的交流合作隨之發生,這種雙向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帶來了雙贏;這種大合作又帶來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逐漸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政治、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大大彌補了過去久分而產生的疏離,使台灣融入了祖國現代化建設的中華振興的進程中來。共同經歷,共同參與,共同記憶,共同利益,將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家園,形成生命共同體。

「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三通」的經濟關係,讓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使兩岸關係步入歷史最好時期。大陸不失時機地對台灣釋放善意,釋放各種各樣的惠台政策,這不是「收買人心」,也不是單方面「讓步」,而是讓認同「一個中國」的台胞都能享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榮耀。這是祖國一直想履行的職責,只是過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讓他們認識統一不可怕,統一不是要讓他們失去什麼,而是要讓他們能得到更多更好。

兩岸步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和平發展」成了兩岸的大趨勢,大大改變了兩岸關係,讓兩岸從對抗走向融合,讓人們更感到「台獨」的不可行。兩岸關係的全面改善,也影響了台灣選民的選擇,它也幫助了執政黨連選連任,也讓在野黨知道挑戰祖國的不可行,促進了台灣整個社會的轉型,使兩岸關係向著好的方向在轉變,這是來之不易的勝利。

究其原由,兩岸關係的可喜變化,是我們把握了中國為大,台灣為小,民族振興為先的原則。在完成中華崛起的過程中,永遠有一個孰大孰小、誰先誰後、孰重孰輕的關係問題,永遠有一個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期的問題,即處理好主次關係的問題。十年來,尤其前六年,「台獨」的威脅多次超越我們底線,如果說「忍無可忍,可以不忍」,那麼台灣問題早可動武數十次了;但我們在完成民族振興頭等大事面前,能看清「台獨」形成的特殊原因,也看到「台獨」作為一種思潮的不可行,所以在戰略上敢於蔑視它,戰術上能夠找尋正確對策,不被它牽著走,更不被它拖著走,始終以「台灣為小,中國為大」,以「民族振興為優先」,找到了一整套做台灣民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兩岸關係的主動權,終於從被動走向主動。

深化對統一本質的認識掌握統一的規律

作為一個大國是承受不起分裂之痛的,追求統一幾乎成為一個國民的天性。我們兩岸間的不統一,是歷史造成的,完成統一也決非可以一蹴而就,統一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統一不是今天可以完成的了,還有一種國際勢力在干擾統一,還有人對統一心存疑慮,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迴避統一,不談統一,遠遠站在統一的一旁袖手旁觀。

事實上從「三通」之日始,兩岸的統一也已開始,這是無法抗拒的必然結果。統一就是一個過程:是相互融合、互相和解的一個過程;是共同發展共創雙贏的一個結果;是一個選擇兩岸最好的制度最優秀的品質加以共同締造的過程。這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問題,而是強強互合的過程。我們在這過程中只會拋棄自己落後的東西,而不會失去一切好的東西,只不過這個過程會很長,但它是不可逆轉的。你只要給中華民族「三通」機會,就會有「和平發展」的結果,就必然會相互融合,會有和解,會有統一,因為我們畢竟是同一血脈,同根同枝。

前不久我去昆山參加「台商『精神家園』建設專題論壇」,昆山有十萬多台商,他們有的來經商投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昆山成了他們「宜居、宜業」的「第二故鄉」,他們在這裡「同創同樂,共建共融」,已經繁衍了一代二代甚至三代,已經很自然地承認自己是昆山人,也是台灣人,更是一個中國人了。昆山成了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的家園概念已不是僅僅台灣而已。據說全國有台商將近一百五十萬之眾,而今大陸學子也可入台灣讀書,將來勢必也可在台灣就業,陸資也正源源登島,這種相互交融是任何一個人都改變不了的,兩岸勢必會建成為一個共同家園。

以前我們說起統一,就會先糾纏在「模式」上,今天這問題顯然已不重要。過去談到統一,人們會以經濟水準差異太大而加以抗拒,怕統一會降低他們生活水准,今天這問題顯然也不突出了。而今天有人對統一的害怕與抗拒,是怕失去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怕失去他們的核心價值,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習慣地躲避統一,無法無視正在實現的統一,這種逃避是不可取的。

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們對更美好更先進的生活方式、制度、核心價值的選擇,是共同去締造一個更強大更民主更文明更繁榮的新中國的一個過程。過去三十年間,台灣已經如此巨大地影響了大陸,例子不勝枚舉,大陸也巨大地影響了台灣,形成了許多共同語言與行為,這種相互影響只要「三通」不停止,我們還會相互影響下去。統一就是這樣一種無痕的相互影響的結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我們不要存在莫名的恐懼,這是一種多餘的害怕。

兩岸的統一,是兩岸民眾長期磨合的結果,這種反覆磨合後遺症會更小,融合得會更好。我們要敏感地善於掌握統一出現的新特點,按發展的規律來促進兩岸的健康發展,豐富與完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理論。

把握機遇順勢而為開創兩岸新局面

我們應清楚認識到今日的兩岸關係來之不易,要認識到馬英九的執政期是我們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們修復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機遇,機遇在前,我們應倍加珍惜。

當然,先經後政」作為兩岸的基礎,也是應該建立得更紮實一點,但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入,我們總會面對眾多政治難題。可是「先經後政」的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政治,從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經後政」也化為選民的選票,不正說明經濟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要求我們更關心另外45%的選民,也要求台灣在野的民進黨要正視現實,理智地面對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大潮流,誠實的面對「九二共識」與「憲法一中」,不要甘作「為反對而反對一切」的反對黨,要有理性的兩岸政策,否則只能永遠淪為在野黨。即使偶然再度執政,也一定是不穩定的政權和高度倒退的兩岸關係。民進黨的「只要交流,但不要轉型」的思維,是注定不會成功的。

作為祖國大陸,我們要研製一整套對待民進黨選民的戰略戰術,分層次分階段地開展工作,讓他們瞭解祖國瞭解我們的政策。

總之,我們要看到機遇,用好機遇,把我們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式堅持下去,又要有開創性地做好另一半選民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使兩岸關係朝著更深遠的方向深入發展,使「十八大」後兩岸關係更健康地發展。

十八大專題
      責任編輯:曾曉
十八大開幕 多名前領導人現身      [2012-11-08]
外媒:中共對台政策之可能方向      [2012-11-08]
中共十八大開幕 胡錦濤作報告(摘要)      [2012-11-08]
胡錦濤:貫徹「一國兩制」和堅決反對「台獨」      [2012-11-08]
胡總:反腐解決不好或亡國亡黨      [2012-11-08]
胡總強調依照基本法支持港施政      [2012-11-08]
胡錦濤: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      [2012-11-08]
胡錦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12-11-08]
胡錦濤:2020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      [2012-11-08]
大會全體為毛澤東鄧小平等默哀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