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中共十八大10日進入第三天議程,當人們仔細研讀政治報告和高層聲音時,發現「服務」一詞仍然是中共文獻話語體系中經久不衰的「關鍵詞」。但有學者認為,同以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更多是對中共基層組織的要求不同,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服務型」執政黨,預示著中共執政理念和方式的嬗變。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甄小英指出,建設服務型政黨是改革開放以來,基於社會變革,中共正在完成的新轉變。新時期,怎樣密切黨和群眾的關係?建設服務型政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拉緊了黨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鏈。
中共從革命黨變為執政黨之後,一度接受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成為一個事無鉅細的「全能型政黨」。在毛澤東時代,「為人民服務」一語曾出現在中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但「服務」更多體現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作風和道德的自覺層面。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激發多元社會,中共又面臨著從領導民眾實行計劃經濟的黨向發展市場經濟的黨的重大轉變,鄧小平在黨內提出了「領導就是服務」的執政理念,嚴厲抨擊逐漸嚴重的官僚作風和腐敗。
中共領導層日漸清醒地意識到執政黨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在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中,官方與民眾的關係出現尖銳對立的苗頭,一方面有的官員與民爭利、頤指氣使,另一方面「仇官」等不良社會心態日漸蔓延,引發普遍擔憂。中共由此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願景。學者認為,建設服務型政黨,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功能的重新定位;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這種轉變較之於其他任何政黨都要深刻得多。
十八大提出建設「服務型」執政黨主要著眼於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務實轉變。作為未來5至10年中共執政的綱領,十八大報告多處強調「服務」理念,凸顯出「把『人民』舉過頭頂」的執政觀。
例如在行政改革方面,十八大報告稱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確定了「繼續簡政放權」的改革方向;民生方面,報告強調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黨建方面,報告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等等,諸如此類的表述不勝枚舉。
尤其在社會建設領域,十八大報告透露出中共對社會管理的政策變化。對於日漸活躍的社會組織,報告不言「加強管理」,而是強調引導發揮其在社會管理中的基礎作用。對於信訪制度,報告強調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從「堵」到「疏」,體現出執政黨力圖塑造「服務者」形象的努力,警示黨員、官員不要站在民眾的「上面」甚至「對立面」。
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南海高層多次表示,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監督」。在執政操作層面,「服務精神」的政策指向在於尊重民眾的訴求和利益。當前,中國人的民主和權利意識空前覺醒,執政黨唯有強化「服務」宗旨,才能不斷適應時代潮流和國情變化。
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中的執政黨而言,「為人民服務」不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需要體現在可感的執政行為中。十八大回應了民眾最為關切的一系列問題,決策問責、司法公正、道德建設等事項一一被擺上檯面,讓人們有理由相信,官方有望在未來陸續推出相關具體改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