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美國《紐約時報》日前發表文章,題為:中國需要鄧小平式的改革開放。文章如下:
在中國,目前對於經濟戰略幾乎不存爭論。中國人已經認識到了,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重大的再平衡是當務之急,要擺脫過去33年裡奉行的出口和投資拉動戰略,要越來越多地從13億消費者那裡尋求支撐。
不到六年以前,中國總理溫家寶第一次確立了調整增長模式的規劃。當時,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中國經濟日益嚴峻的問題在於「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最終)不可持續」。這一表態促使中國在2011年出台了促進消費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已然落後。現在,這一任務必須落到本次黨代會指定的新任中國高層領導人身上。調整經濟結構的話,中國已經說了將近六年。現在,中國的新任領導人必須將這些說法付諸實踐。
洞察本次黨代會奧妙的秘訣,可以在鄧小平的講話稿中找到。在中共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抓住了中國在後毛澤東時代緊迫的轉型需求,用 「改革開放」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締造了中國戲劇化的新歷程。在接下來的數年裡,30年無以倫比的發展奇跡把這句箴言轉化為了行動。
中共十八大和所謂的中國第五代領導人正面臨著相似的挑戰。過去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把中國帶到了令人望而卻步的轉折點,不過它應該不會把中國帶到幸福的樂土。
經濟危機及其餘波,把外部需求的兩大重要支柱美國和歐洲,都拉入了嚴峻的困境。面對中國的轉型需求,鄧小平在改革大潮中找到了答案,而同樣的機遇也在等待著下一個歷史階段的中國。
要把促進消費的十二五規劃戰略變成現實,需要採取三項重大改革舉措。通過它們提供的視角,可以評價判斷十八大的成果。
首先,中國必須為開放中國尚處在萌芽狀態的服務業,提供完善的法規制度。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能讓服務業的比重只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3%,這一比重比亞洲其他重要的發展中經濟體,如印度、韓國和台灣的比重低得多,更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75%的比重。
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增長給中國提供了很多益處。它為消費需求提供了基礎,尤其是在不受重視的分銷產業,如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以及國內交通行業和供應鏈物流業。服務業單位產出所需的就業人數,比製造業和建築業的就業人數高出35%,這樣就能使中國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吸納剩餘的農村勞動力。服務業消耗的自然資源和能源也更少,從而提供一條更加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其次,中國必須解決由於社會保障體系漏洞百出而引發的、民眾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儘管在建立國家醫保和退休體繫上取得了可觀的進展,但這些體系嚴重缺乏資金,致使其效果有限。結果,中國家庭增加儲蓄,成為消費主導型增長的主要阻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盈餘儲蓄國,中國2012年的總儲蓄額可能達到GDP的50%,因此中國擁有向退休和醫保體系注入公共資所需的資源。中國還需要改革戶籍制度,使得社會福利隨人遷移,可以跟上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快速轉移的步伐。此外,中國需要放鬆對存款利率的監管,終結「金融壓制」,向家庭儲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回報率。
最後,中國需要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波國企改革浪潮,激起了中國經濟效率的提升。精簡、合併,以及國企股票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市,是中國新企業所有制模式的核心。
但在這一領域,出現了可以察覺的倒退,尤其在2008年到200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國家控制的銀行將大量的財政刺激資金注入到國企的投資中。這導致了權力再一次集中到了國家控制的經濟部門,與20世紀90年代末解放出來的市場導向體制相悖。
溫家寶總理已經對這種倒退的風險進行了警告,尤其是日益集中的銀行體繫帶來的風險。新一輪企業改革將是唯一的解藥。改革必須解決分紅政策問題,因為目前的政策使回報偏向資本,而不是勞動力(即消費者)。改革還必須推動國企剩餘股份公開上市。此外,改革需要強調基於市場的創新戰略,使國家支持的經濟部門和私營部門能夠公平競爭。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奇跡根本不會發生。如果中國要邁入其偉大發展歷程的下一階段,類似的推動力至關重要。而十八大即將揭示,中國對其新戰略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