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京報報道,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2000年以來,中紀委幾乎每年都會邀請數十名專家參加座談會,這也是每次黨代會後中紀委的重要節點式會議。
會上,王岐山說,要清醒認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研究並實施制度創新,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他指出,黨的作風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座談會上,來自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馬懷德、任建明、何增科、辛鳴、周淑真、姜明安、黃葦町、程文浩分別發言。會後,在接受採訪中不同專家有一個共同感受,「會議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不准念發言稿
第一位專家發言剛提到「尊敬的王書記」,話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要求在場專家少說客套話,言簡意賅
座談會從11月30日上午9點開始,到11點40分結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周淑真說。王岐山提前10分鐘到會場,穿一件灰色西裝,裡面著淺藍色襯衫,沒有打領帶。
座談會上,8位專家每位有10分鐘的發言時間。第一位發言的專家開頭提到「尊敬的王書記」,話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他請在場專家少說客套話,言簡意賅。
周淑真說,王岐山要求專家們,盡量少用講話稿,要多提觀點,因為專家們提交的資料他都看過。王岐山要求,能不讀稿就不讀稿,大家根據自己所寫的材料,把提綱歸納一下,空出更多時間用來互動,要言簡意賅,把重點說出來。
周淑真介紹,為了提高座談會的效率,王岐山說「說長話容易,說短話不容易」。他還拿丘吉爾一段話說,「如果給我5分鐘,我提前一周準備;如果是20分鐘,我提前兩天;如果是1小時,我隨時可以講。這個演講就是屬於隨時可信口聊的水平。」王岐山舉例說,習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微博)「復興之路」的講話,就很平實。
王岐山說:「參加王某人的會,不准念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
「這一次,一上來我們很吃驚,王岐山自己主持,說得很輕鬆,他說會議材料都看過了,大家也不用照著稿子念,除非認為念稿子跟你想表達的完全一致。」參加座談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說。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是第三次參加中紀委組織的座談會,他說,這次大家不念稿子了。「領導人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大家發言後,留下了相互交流互動的時間。互動時,大家觀點交鋒,有了在民間學術研討會上才有的『爭鳴』,甚至擦出了火花。」
交流互動後,王岐山作了一個即席講話,稿子也沒有看。王岐山提到改變會風,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這次會議做起。
在座談會上,王岐山還專門提到轉變作風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要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和專家學者做朋友,以前做金融工作時和經濟學家有互動。希望大家以後到他的辦公室對一些研究進行深入的交流,從今天的會議做一個很好的開始。
「這一次意義不同」
此次參會的專家則更重視行政權力運行中的監督,更重視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
此前,中紀委每年都會召集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進行座談會,讓專家、學者提出反腐的建議和觀點。
自2000年以來,幾乎每年,數十位專家受邀參加中紀委的座談會。
在十六大、十七大之後,參與座談的專家有刑訴專家、刑法專家、黨建專家,因當時腐敗問題與當時經濟轉軌相關,專家學者中出現了經濟學家。
2009年,周淑真第一次受邀參加中紀委組織的座談會。周淑真說,相比之前,受邀請的其他專家大多是涉及反腐操作層面的專家,涉及法學、經濟學等。
周淑真研究的是政治學,在她眼中,這個「宏觀的」理論學科被納入中紀委的專家名單,說明中紀委擴大反腐廉政建設層面,擴大了視野。
去年,共有7名學者專家參加中紀委的座談會,今年的座談會有8名專家,其中三名是「熟面孔」,分別是:周淑真、何增科、黃葦町。
昨日,中紀委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介紹,其實,這次邀請的8位專家,都是與中紀委一直有聯繫的「熟面孔」。
北京大學憲法和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注意到,此次前來參加座談會的專家,除了他與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是行政法領域的專家外,還有比較政治、政府管理、黨建方面的專家,他們將會在政務公開、制度建設、黨的建設方面給反腐工作獻計。
有觀察者認為,近些年來,反腐敗注重懲防結合,而以往有很多刑法專家參與,意味著更重視對腐敗後的嚴懲。而此次的專家則更重視行政權力運行中的監督,重視黨的建設,更重視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
馬懷德說,八個專家對發言內容前期沒有分工,「有關反腐倡廉的建議和意見都可以提」,於是他們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從法律、政治、管理、經濟、哲學等方面,談到了對反腐倡廉的認識,「現場大部分是提建議比較多」。
「這一次意義不同。」周淑真說。
官員財產公開成焦點
房產價值高,官員率先實行房產公開,很容易查實其購房款是否來自合法收入,也是發現腐敗的最明顯線索
會上,多位專家談到盡快實行官員財產收入申報公開問題。
周淑真教授提到,反腐敗工作很早就有「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的提法,但在推動落實中進展緩慢,政府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各國通行的預防腐敗的有效做法,在我國雖然很早就在個別地區進行了試點,但遲遲沒有在更大範圍內開展,「建議立即建立財產申報制度」。
馬懷德同樣力主盡快建立領導幹部財產申報制度,「財產申報制度的關鍵就是公開,公開才能達到財產申報的效果和目的。公開是反腐敗的利器,只要公開了,很多腐敗現象就沒有藏身之地。」
紅旗出版社原副總編輯黃葦町發言時進一步提出財產公示。從目前看,對社會上呼聲最高的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應有所回應,「這也是國際反腐敗鬥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反腐敗措施」。
黃葦町主張,可以將房產公開作為突破口。由於各種隱性收入大量存在,目前,核查官員全部財產和收入難度還較大。
不過,房產需實名登記已能夠實現全國聯網,查清領導幹部及其配偶子女名下有多少房產,從技術層面不成問題,實施起來相對容易。而且,房產價值高,官員率先實行房產公開,很容易查實其購房款是否來自合法收入,也是發現腐敗的最明顯線索。
黃葦町還提出,在「立信」上要有新突破。
他認為,當前,群眾仍對兩種腐敗活動反應最強烈。
一種是發生在身邊的直接損害群眾利益的腐敗活動;另一種就是某些領導幹部利用職權或職務影響,為配偶、子女、其他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非法利益問題突出。
他說,當然,也有些屬於領導幹部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打著領導旗號拿地、拿項目、入權力股,而領導本人並不知情。但不管是真是假,在群眾中產生的政治影響都極其惡劣,都要以敢於碰硬的態度,一查到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則更關注背後的制度設計細節,他認為,在中國特殊的文化,特殊的發展階段有特殊的問題,不是說把國外的制度簡單地搬過來就有效。
反腐敗認識被提升
任建明感覺到,十八大後,對反腐敗的認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岐山在座談會上稱,黨的作風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
任建明明顯感覺到,十八大後,對反腐敗的認識被顯著提升。
馬懷德從行政法預防腐敗角度發言,他認為,反腐敗既要靠人,也要靠制度,更需要制度的支撐和創新,而法律作為制度的最高形態,應該法治反腐。
在專家學者發言時,王岐山聽得很認真,聽到精彩觀點,不斷地點頭。
與會專家說,王岐山常在代表發言後,再提出一些看法,與專家們交流。
座談會結束時,王岐山說:「我們會經常聯繫你們,座談會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思想,有討論的觀點,大家還能相互啟發。我以後可能會就某個問題來找您談。」
「現在更能夠激起思想火花。」其中一名專家說,會上,大家對彼此不同的觀點會提出自己的觀點。
發言節選
反腐不僅要燒「三把火」
北京大學憲法和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發言稱,需要展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反腐敗的決心和反腐敗的能力,雖然不主張和反對盲目的,無戰略規劃的,無頂層設計的,形式主義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今天老百姓切齒痛恨的腐敗,面對向老百姓承諾的「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僅應燒「三把火」,而且應該燒多把火。不僅要在上任時燒,而且要在整個任上都燒,敢於打場攻堅戰和硬仗。跟與會專家解釋說,反腐是個很複雜的事情,要研究透。
官員財產申報是突破口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周淑真提出,盡快實行官員財產申報應是反腐敗的突破口之一。她建議立即建立財產申報制度,一步到位很難,可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誰想從政,誰先公佈。各級領導幹部在新提拔前,申報個人財產並核查公示公開,作為提升的前提;對現任的領導幹部採取「自報」方式,規定一定時期、一定額度、一定事項,主動自報,進行備案,可減輕處理或不處理,甚至既往不咎;但有病不自報,一旦查出必須給予嚴肅處理。
反腐靠法治制定三法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發言稱,反腐要靠法治,要制定三部法律。《重大決策程序條例》,從源頭上遏制腐敗必須約束和規範領導幹部的重大決策權。《政務公開法》,現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只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不是法律,無法和檔案法、保密法相銜接,也無法涵蓋黨務公開、司法公開以及各個領域的辦事公開制度。《行政組織法》,要明確政府權力的邊界,劃清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力關係,應將公權力納入法治的軌道,制定法律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相互關係,以及機構職能、編製,這對預防和減少腐敗有重要意義。
「縱向垂直橫向整合」反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提出,反腐要建立一個有力有效的反腐敗體制。「現行體制是條塊系統,三個系統五個機構,黨有紀委、行政的監察和預防,司法有反貪和預防。儘管我們1993年中紀委、監察部就合署辦公,十六大以來有派出機構的統一管理改革、建立巡視制度,但這個改革還沒有完成。」
任建明建議要堅定地把改革深入下去,改革當「縱向垂直、橫向整合」,縱向就是保留中央和省兩級機構,省以下都垂直,讓機構具備完全獨立性,橫向就是整合現在分佈多個系統,條塊,提高效率。
專家說法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引熱議專家學者認為有助於反腐制度設計更加科學有效
對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會上提出的「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引發與會專家學者的熱議。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王岐山提到紀委監察幹部,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就是對紀委監察幹部這個領域、這個行業所有的領導同志和紀委監察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信任,更要有監督。實際上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也是這樣,監督的制度很重要,再好的幹部沒有有效的監督制約的機制,沒有有效的制度,都會有腐敗的可能,「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好」。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稱,西方很多制度設計是假設人性惡,假設所有人都是壞的,導致制度設計走向法治化。我們要是假設人人都是聖人的話,對他們都是高度信任的,更希望的是道德自律和道德約束,這種情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一種形式的東西。制度到底是基於人性善的盲目信任,還是人性壞的假設,我覺得提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是有積極意義的。有助於制度設計本身更加科學有效。
北京大學憲法和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認為,西方在進行制度設計時有一種人性惡的假設,而中國則強調人性善和「大多數人是好的」,雖然「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沒有積極肯定西方的那個假設,但實際上也涉及那個假設的一些意思。
同題問答
網絡曝光腐敗案件 回應查處效率高了
馬懷德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
新京報:你覺得目前國內反腐的氛圍怎樣?
馬懷德:十八大以後,社會公眾的期待很高也很強烈,覺得反腐倡廉是個大事,成大家拭目以待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家的期望值比較高,社會的共識度高。
第二個變化是,十八大以後,包括網絡反腐、輿論監督和民眾監督的渠道、方式、方法都更加寬鬆了。
新京報:這些年來反腐在思路上有何變化?
馬懷德:我覺得是三個「更加」,一是更加注重預防和源頭治理;二是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三是更加注重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特別是在人民群眾有這方面強烈期待、和新興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凝聚共識。
何增科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主任
新京報:你覺得目前國內反腐的氛圍怎樣?
何增科:老百姓有很多期盼,官方回應民眾的需求,包括網絡、微博等曝光的腐敗案件方面,及時的回應和查處,效率提高了很多,這是一個大家感到非常高興的事情。中紀委跟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說明更重視專家學者的意見,更重視提高反腐倡廉科學化的水平,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新京報:這些年來反腐在思路上有何變化?
何增科:反腐敗本身要走向深入,要出長效機制,一些基礎性的上游的法律制度安排必須要有,現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不涵蓋黨務公開的,預算法本身沒有從預算民主的角度考慮預算法,包括重大時間決策程序,如何能符合科學的決策,這些都是缺位的。
周淑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新京報:你覺得目前國內反腐的氛圍怎樣?
周淑真:十八大報告提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說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裡話,大家深感鼓舞。
「肅貪、治亂、共富」成為了人民群眾急切的盼望,反腐敗這桿大旗具有巨大號召力,反腐倡廉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越來越成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問題,越來越成為考驗黨的執政能力、關係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反腐敗眾望所盼。
新京報:這些年來反腐在思路上有何變化?
周淑真:我覺得變化是反腐更為明確清晰,視野也更開闊,更能從制度建設方面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