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商業周刊》12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錢改變澳大利亞地貌。托尼·克裡夫特家族在澳大利亞利物浦平原的肥沃黑土地上已耕耘了六代人之久。他從未想到過賣地———直到一家中資公司出現。
神華沃特馬克煤礦公司提出購買農場,出價聞所未聞。克裡夫特說決定並不容易,但賣掉他的6500英畝土地是筆划算買賣,「如果有人給你一大堆錢,你沒法不接受」,50歲的克裡夫特坐在餐桌前,宮殿般的家就坐落於小山頂上,那是他用賣地的意外之財修建的。
中國經濟增長刺激煤炭價格大漲,造成澳大利亞的土地採礦遠比經營農業有利可圖。這是個例證,說明中國作為全球貿易強國是如何改變其他國家的———以這些國家從未想到且尚未完全明白的方式。
通過分析一些國家的對華貿易占各自GDP的百分比發現,平均而言,2011年對華貿易佔這些國家GDP的比例已攀升至12.4%。相比之下,過去30年裡它們對美貿易最高時在2001年,為10%。
去年,對華貿易佔到澳GDP的7.7%,出口煤炭和鐵礦石讓澳21年沒出現衰退。澳國立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彼得·德賴斯代爾認為:「如今,中國不僅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澳移民和留學生的主要來源。經貿關係和雙方交流因此加深。現在的規模……堪比歷史上與英國的關係。」
在澳東部,中國帶來的繁榮喚醒了昏昏欲睡的岡尼達小鎮。這裡常見穿著顯眼的螢光綠襯衫的建築工人和測量員,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開礦計劃是這裡經濟復興的原因。並非所有人都滿意。採礦計劃造成這個小鎮1.2萬人意見分歧,包括克裡夫特家族成員。有人擔心,煤塵、無窮無盡的運煤火車及對地下水的破壞,可能令當地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不復存在。
西澳大利亞大學國際關係講師陳傑(音)認為,雖然澳大利亞至今深受英美影響,但中國正成為澳政治和社會生態的組成部分。如今議員受駐華企業邀請訪華,從而影響到澳政治,「這是新現象。它對澳以前的一些觀念構成挑戰。」(作者羅德·麥吉爾克,喬恆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