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財新網報道,2013年是一個起點之年,朝野上下對於改革重啟,充滿了期待。
剛剛過去的2012年具有里程碑意義。執政黨實現了新老交替,新一代領導人全面接班。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政治時代的到來。兩個多月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領導集體一再發出加快改革的信息,給人氣象一新之感。
到今年3月,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均將完成換屆,一大批領導幹部走上新崗位。人們普遍期望,這種代際差異將賦予中國政治以新風貌,一種崇尚政治抱負、實幹精神和個性魅力的政治文化能夠成為主流,一種拒斥腐化、清明乾淨的政治,能夠成為支配性的政治範式。
政治的代際更替,加上全社會謀求變革的願望,昭示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新的窗口期。2004年以來圍繞改革方向和議題的激烈爭議,隨著新的政治時代的來臨,出現了轉機。其中,「薄熙來事件」起了很大的作用。對這一事件的反思使人們認識到,「文革」老路是一條邪路,「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習近平語)。
不容否認,中國確實存在著改革共識缺乏的問題,有人甚至說「改革已死」。一方面,朝野上下存在著強烈的改革願望,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改革議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暴戾氣氛瀰漫,「棄船」心理蔓延。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在漸進式改革的進程中,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勢力強大、訴求各異的既得利益群體。他們並不籠統地反對改革,但不願意推進對大多數人有利、對國家總體有利的改革,卻又常常從自己的不正當利益出發「選擇性改革」,實際上是盜用改革的名號為自己創造尋租機會。其行為不但給公眾帶來嚴重的認知混亂,而且加劇了社會的利益分化和等級間距,進而使改革共識的形成愈發困難。
這種情境使決策者極易陷入左支右絀的境地,改革更難以推進。國民雖對改革事業的未來寄予希望,但已拒絕聞口號而鼓掌,他們在靜待和觀察具體的改革舉措。如何整合不同群體的利益,凝聚改革新共識,成為擺在新一屆中共領導集體前面的重大課題。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啟動,關鍵是找到社會各界都認可的著力點,亦即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新一屆領導人在「八二憲法」制定30週年之際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強力主張「依憲治國」,正是抓住了這個公約數。
憲法是立國的基本原則。1982年通過的這部憲法,界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較之以往大大強化了公民權利的內容,確立了限制公共權力的原則。但是,從執政者到普通公民都普遍認為,落實憲法原則做得十分不夠,存在著憲法虛置等問題。憲法條文要落到現實需要經過許多環節,現實通常不太可能是條文的產物。相關部門和官員從原則上承認公民的憲法權利,但在制定具體法律、法規時,常常違背憲法條款;雖然口頭上承認公民享有各項權利,但在現實中,這些權利得不到尊重,公民不能用憲法確保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其結果是,在頒行30年後,多項憲法權利仍然只是夢想。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是一項基本的社會共識。要使新一輪改革取得廣泛的社會共識,惟一爭議最小的路徑,便是從落實憲法開始。以此作為新一輪改革的開端,也體現著改革是制度自我完善這一基本特徵。落實憲法,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2012年12月4日,在紀念現行憲法頒布3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承諾:「保證憲法全面有效實施。」他說:「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們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他還指出:「憲法的偉力在於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只有這樣,「憲法才能深入人心」。
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是強勁的時代潮流。以落實憲法、實施憲法為治國之要,為改革近中期目標,可以視作當前基本的共識。社會各階層,都會是落實憲法權利的得益者。不僅普通公民如此,即使貪腐官員,也能藉實施憲法維護個人權利。對國家來說,只有尊重憲法,實施憲法,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讓依憲治國真正成為全社會改革共識,難在讓特權利益群體自知、自省、自割毒瘤。世上並不存在這樣自動發生的美事。這就需要當政者「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語)。無論如何,中國的改革已經拖不起了。「不干可能不犯錯誤,但要承擔歷史責任」(李克強語)。對國家的未來負有重大責任的政治領袖,必須抓住改革的機會,不虛擲民眾期待,不浪費人民信託。
讓依憲治國的理念抽枝結果,這是我們對2013年的最大期盼。
(本文為2013年1月7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周刊第1期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