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江澤民之妹撰文談生態文明建設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1-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夏濤,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江澤慧為協會成立揭牌。中國網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黨的十八大報告獨立成篇系統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創新,是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抉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實質,對於進一步弘揚生態文化,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生態文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文化通過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維護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四項服務功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說,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生態文化哲學智慧,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鬥志的力量源泉。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動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奢侈消費、資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否定,是科學發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態文化的時代內容與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由於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形成節約資源、恢復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生態良好、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狀態和高尚的心靈境界,是構成美麗中國的基本要素。人們都嚮往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氣清地淨,老百姓渴望著能喝上乾淨水、呼吸清新空氣、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個舒適的宜居環境。這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訴求,也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荒漠綠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等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和生態制度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出版科普讀物及影像製品,開展生態文化公益活動,為人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公信度和參與度,增強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自我約束力和社會影響力。

生態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驅動力。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繼承、發展和弘揚生態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增強核心凝聚力、競爭力,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態文化代表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追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生態文化的根本價值向度。深入生態文化研究、挖掘、修復,繼承、發展和創新建設,不斷增強生態文化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將有利於增強我國文化發展活力,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進程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的文化。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組建專家團隊開展了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生態文化的基本內涵。廣義生態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以人與自然相互關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範圍包括人類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自然生態文化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動與成果。狹義生態文化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存共榮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它包括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美學、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文化載體和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的本質要求,不僅涉及對天人關係的認知、感悟和「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和發展理念,而且涉及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道德規範、行為規範和社會生態適應等。

生態文化的哲學智慧。生態文化的靈魂是生態哲學。生態哲學把世界看做是「自然—人—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從哲學智慧層面上,深刻揭示了萬物相聯、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諧共融,平等相宜、價值共享,永續相生、真善美聖的生態文化思想精髓,重點回答了生態系統的有機創造性和內在聯繫性。人類是地球生命系統中的一員,與其他生物及其環境因素具有功能和結構的依賴性,構成鮮活的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以自然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兩個發展階段,正開始進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第三個階段。

生態文化的倫理考量。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世界觀,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同體同源關係,借鑒現代生態科學的智慧,形成生態倫理道德觀,將人類道德視野放大到了由人與自然構成的整個世界。反思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生態倫理的角度看,生態文化就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綠色文化、和諧文化。

生態美學從自然科學走進社會科學。生態美學是在美學體系之內加進了人的生態關懷。生態審美是人們可以欲求的一種期待或構想,即人們從風景那裡獲得審美愉悅,而這些風景本身又包含著生態功能。在這種形式與功能結合下,審美體驗可推動和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因而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人類健康與福祉。生態審美的對象,既是自然本身,也包含對自然的重現和再造。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結合的生態審美觀。人類生命的意義在與天地自然的聯繫中得以拓展,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創造。

生態文化的制度融合。生態文化核心理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列為重要內容,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現了「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生態價值觀。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體現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生態倫理觀。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生態文化優勢結合,必將引領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潮流。

生態文化事業和生態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生態文化事業以普惠最廣大民眾、覆蓋城鄉、融入發展、融入生活、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為目標,以保障公民的生態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民眾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與文化服務,應建立政府主導、財政投入、社會和民眾參與的機制,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推動生態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示範、普及和導向作用。生態文化產業是在國家政策指導和市場引導下,選擇以普惠性為主,以定向性為輔的發展模式,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的市場性產業化經營。在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以提供實物形態的生態文化產品和可參與、可選擇的生態文化服務為主,完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將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融入產業發展之中,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促進區域經濟綠色增長。

21世紀是綠色增長的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要在發掘中華生態文化的歷史積澱,揭示生態文化的思想精髓,豐富生態文化的時代內涵,彰顯生態文化的民族特色,實現生態文化體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運用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者江澤慧,是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

江澤慧簡歷

1938年生,江蘇揚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1960年6月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安徽農學院林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林學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1991年3月任安徽農學院副院長。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2月起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1996年1月任林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1996年2月任中國林科院院長、分黨組書記,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副部長級)、中國林科院院長,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花卉協會會長,中國林學會第一副理事長、國際竹騰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中國科協常委等職。

長期從事林業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攀登計劃項目21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出版《中國現代林業》、《中國主要人工林木材性質》等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為我國木材科學與技術培養了一批高層人才,被國家教委授予巾幗建功標兵。

      責任編輯:曾曉
江澤民曾過問電改並要求妥協      [2013-01-08]
陝西富平上千名農民工下跪討薪      [2013-01-11]
外交部回應中國軍機赴釣魚島海域:系例行飛行      [2013-01-11]
陝西榆林人大代表圍麻將桌辦公      [2013-01-11]
美媒:中國今將再次反衛星試驗      [2013-01-11]
總政:讓槍桿子在忠於黨人手中      [2013-01-11]
80後夫妻 2013.1.4婚4天閃離      [2013-01-11]
廣州200多環衛工圍警車要漲薪      [2013-01-11]
本報評:釣島爭端進入白熱化階段      [2013-01-11]
江澤民之妹撰文談生態文明建設      [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