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新年伊始,寒冷冰凍天氣席捲我國南方,南方實現集中供暖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其實,隨著南方迎來新一輪大範圍雨雪,關於南方應不應該供暖異議已經不大,關鍵是如何供暖。需要算算經濟賬、資源賬和民生賬,探一探南方實現供暖的最佳路徑。
60年前制定的供暖分界線已不合時宜
浙江多地經歷元旦暴雪考驗;江西啟動暴雪四級應急響應;8日起安徽南部又迎來暴雪……我國南方地區正在經歷一個多年少見的「寒冷」冬季。截至1月8日,浙、湘、皖、贛等地已陸續發佈道路結冰橙色預警。
「最冷寒冬」也讓南方供暖再度引發熱議,一項有2萬名網友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支持南方供暖。
據市政管理部門規定,在北京、山東等集中供暖的北方省市,室溫測量標準多數為不低於16攝氏度。按照秦嶺——淮河這一供暖分界線,上海、武漢、合肥等南方城市並非強制供暖區域。然而在這些城市,冬季室內常溫經常低至10攝氏度以下,雨雪天甚至在零攝氏度以下。以至於有人調侃,冬天北方人「穿單衣喝冷飲」,而南方人則是「取暖基本靠抖」。
據瞭解,秦嶺——淮河線是50年代由中央政府劃定的,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攝氏度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當時主要考慮到能源緊張、建設資金匱乏,只能優先保障北方寒冷地區的供暖。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在質疑,60年前制定的分界線是否還應固守?
對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玨林指出,秦嶺——淮河線是歷史產物,隨著國家經濟狀況的大幅改善和氣候的劇烈變化,這條線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情況,南方供暖的需求理應得到滿足。
但是,南方要以什麼方式取暖才划算,是否要像北方那樣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的經濟賬
按照支出計算,北方的取暖費用並不便宜。北京市民周先生表示,按照一季30元/平方米的最高標準計算,其130平方米的住宅每月取暖花費超過900元。在南方的采暖主要是電器為主,安徽合肥市民姜女士表示,她冬天一般是開空調取暖,其140平方米的住宅電費每月約為400元到500元。這麼算來,南方采暖的成本要比北方便宜不少。
王玨林指出,現在南方實行集中供暖還存在三大難題。一是經濟問題,比如補貼難,集中供暖帶有惠民性質,對於南方的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資源緊張,現在南方的電力、北方的燃煤都比較緊張,全國都實行集中供暖將會讓資源更加緊張;三是設施問題,集中供暖需要大面積的設施建設,對於南方既有建築而言,還沒有供暖配套,這是一項龐大的改造工程。
從經濟角度看,2012年北京市約投入30億元補貼供熱企業以確保居民供暖效果,供暖補貼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環境角度看,業內人士介紹,北方采暖建築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要佔到我國建築能耗的40%左右。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江億對媒體表示,我國長江以南有采暖需求的城市,目前采暖能耗約折合為每平方米每年2到3公斤標準煤,而北方集中供暖地區要達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做得好的也在15公斤左右。如果南方都採取集中供暖,將會極大增加我國的能源壓力。
從配套設施看,近年來頻傳采暖呼聲的長江沿岸城市住宅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按全國城鎮節能建築占既有建築面積23%算,需要進行改造的住房面積為30.8億平方米。參考《十二五建築節能專項規劃》中提到,「圍護結構、供熱計量、管網熱平衡節能改造成本在220元/平方米以上」,長江沿岸城市如全部改造,需要投入近6800億元。這還只是改造費用,如果考慮到供暖設施的建設費用,那麼資金規模還要更為龐大。
供暖的前提是保暖的房子
對於目前的南方城市而言,集中供暖實現難度較大。但是,同濟大學綠色建築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教授譚洪衛指出,從人體舒適性原理來看,室內溫度並非唯一指標,室內周壁的環境輻射溫度更加重要。
其實,多數與我國南方氣候相似的國家也並未採用集中供暖,例如,東京與上海冬季氣候相似,但東京新建的房屋由於保溫性能好,冬季采暖的能耗很低,方式也是以分散式為主。目前,我國建築節能強制性標準水平低,即使目前正在推行的建築節能標準也只相當於德國90年代初的水平,能耗指標則是德國的2倍。
「相對於供暖,南方地區居民更需要的是保暖的房子,否則一旦供暖,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譚洪衛指出。
當然,這也不能說集中供暖不能在南方推廣。業內專家指出,一些大型企業擁有良好的餘熱、廢熱資源,可以對此有效加以利用,構築區域性集中供暖系統。還有一些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統也可以推廣,如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太陽能集熱系統等,關鍵是要因地制宜、科學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