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香港成報報道,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國政壇平穩交班,辭舊迎新,世界的目光聚焦於中共新領導核心如何共襄新舉,對於去年11月以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各種事件各種動向各方舉措,國內不乏紛繁的分析評論和議論,境外「熟練」的政治觀察家和聽風就是雨的評論員都會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訊息,對中國的事情做一些評判和推測,這也是歷次換屆前後的例行「功課」,但這些所謂分析、判斷,有的靠譜,有的根本不靠譜。有的就是捕風捉影,甚至造謠中傷,挑撥離間,其中想像、猜想、臆想和發揮成分不少,傳聞和猜測需要正本清源。我們依據多年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觀察,看到除了習李體制框架清晰,親民務實「正能量」還來自於習近平身邊的其他政治局常委,而其中劉雲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對中共核心「正能量」體系的高度關注以及解讀研判,有助於把握未來中國政商和時局的變化,切中歷史脈搏。
「接地氣」與「凝真氣」
在我和同我一樣關心中國政局的人看來,中共新領導核心共襄「深入基層,瞭解民情,洞察民意,掌握民心」來自於骨髓裏的親民基因,這個被坊間喻為「接地氣」的舉措,習近平之外,當屬劉雲山踐行不怠。觀察成長歷史,習近平和劉雲山雖然一個是中共元老的後代,一個是農牧民的後代,但是同樣的「草根生涯」經歷使他們深諳來自基層的訊息和感受執政之重,不僅僅這兩位,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班子的其他5人,也在接地氣上有漫長的履歷,他們都在不同時期下過鄉,扛過槍,睡過土坑,受過罪,吃過苦,讀過書,經受過大風大浪。
李克強曾是知青,張德江曾是知青,俞正聲曾是工人,王岐山曾是知青,張高麗曾是工人,他們踏上社會的第一份工作都在基層,都「接地氣」,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工作崗位下,他們都在中國這塊土壤上吸收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素養歷練,換句話說,在不同時期都經歷了磨難和鍛煉,由於這批人的經歷和那些上世紀40年代出生,50年代到國外留學,進入官場後一路高歌猛進的人,和出生在共和國工程師搖籃的人相比,他們更瞭解民間疾苦,更懂得中國的真實現狀,更瞭解民意,更知道老百姓所想所要所需,對變革和改革有充分的原始激情、思想準備和實施動力。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後考察首站去了深圳。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個成規模有影響被世界認可的特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面風吹雨打不倒的旗幟,這次考察被外界定性為改革信心和資訊的明確傳遞,是21世紀人口大國的一次新的接力賽,被理解為向世人宣示了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勇敢創新,破除迷信,打破新的陋習和陋規,才可以推動中國前進,「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再次被強調。
如果說考察是樹幟之舉,也可以說接天氣之舉,那麼習近平第二站的調研就是立行之措,也可以說是接地氣之舉,他選擇了離北京350公里遠的河北貧困地區且驅車直至,看的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中國貧富不均的軟肋,以及改革之光照射不到的死角、拐角,走訪多家農戶實際瞭解情況,問實情聽真話,並且說「如果能看到真貧,從北京3個半小時的路程就值了!」
今年1月中旬,劉雲山選擇去陝西省延安和榆林調研,也是長途跋涉,一路奔波,劉雲山這一行先後到了五個縣區、五個村子、兩個社區、三個企業,召開了三次調查會,第一次調查座談會還是計劃外召開,並且連夜開會。每天都要趕夜路,兩天住在縣城普通賓館或招待所。他說,開調查會是一個好辦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表示要聽群眾講實話、講真話、講心裏話。
兩人的立行之措如此一致並非空穴來風。建國60多年及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外匯儲備及綜合國力已到了足以傲人的地步。中國的城鄉高速發展,社會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可圈可點可歌可賀的事情很多,但是這些沒有擋住習近平和他的團隊視線,他們清醒地看到中國發展的不平衡,貧富不均,分配不公,法治不嚴,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懂得還是不懂得,理解還是不理解,誤會還是不誤會,形象的比喻是「習李班子」打開了一扇世人都知道的門,又用力地推開了另外一扇世人不太關注的門。
這扇門背後的嚴峻和嚴酷,需要務實,需要腳踏實地和容不得半點的驕傲和虛偽,需要「凝真氣」,劉雲山考察中收下了農民親手做的布鞋的細節,以及試穿後說「我回北京要穿上它。穿百姓鞋,走百姓路」的表達,和習近平的同步之舉,給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是外界所說的作秀,據我和與我一樣關心中國政局的人所知,劉雲山和習近平、李克強一樣,早年投身工作後,就一直用極為樸素真誠坦誠的一面,與社會各界交流溝通。
劉雲山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任農牧組記者的時候,曾經隻身住到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車馬大店,並寫下了在中國新聞界有一定影響力的《夜宿車馬店》的新聞,20多年前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期間,曾獨自搭乘草原列車去調研,給當時的內蒙古官場帶來一股清新政氣,在主管中共意識形態後,劉雲山用一種非常包容的心態看待輿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並與各行各界廣交朋友,讓他們說真話,說實情,北京一位知情人曾經對筆者提到一件往事,當年北京某個曲藝界藝人非常火爆,社會對他頗有微詞,劉雲山在不和任何人打招呼的情況下,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悄悄到劇場看了他的演出。以親身去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工作方法來處理事務是他的常態。
劉雲山非常反感社會上和官場上的空洞無物的假話、套話、廢話。早年劉雲山內蒙古的一個朋友,曾經寫過一首針砭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詩:「社會是蒸籠/廢話在上面翻騰/我們都是半生不熟的饅頭/廢話怎麼能把我們蒸透!」劉雲山對這首詩記憶非常深刻,在朋友出詩集時,還問及這首詩歌是否收錄。可見劉雲山對套話,假話,程式話盛行的反感,也佐證了中共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直指肅清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時,新聞報道文風改進為甚麼被格外強調必須落實。去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核心,是讓共產黨更多的幹部,用更直接的辦法,更迅速的言行,去迅速接地氣,把老百姓的疾苦視為為官的第一要事,集中精力辦好老百姓的事,辦好老百姓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事和苦事,這一點在中共高層已經達成了共識。在法制建設上,習班子也出手迅疾,近期對內地維穩和上訪問題的處理,以及對勞教制度的廢止措施都是明確表現。
種種訊息表明,未來中共對官場上的一些惡習,對敷衍了事,背黨組織玩「貓膩」,甚至玩「虎膩」的人,會毫不留情,毫不手軟,按照封建的說法,對擾亂綱常違法亂紀的人,用「三口鍘」伺候,今天「三口鍘」具備象徵意義,從嚴治黨,從重治黨,從快治黨,從實治黨,將漸進展開。
「中國夢」與「個人夢」
在習近平上任後亮出中國夢的目標後,外界對甚麼是中國夢存在各種解讀,筆者觀察,所謂中國夢,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心中的夢,對老百姓而言,就是衣食住行有基本滿足,都有上學就業就醫等基礎公共服務,讓更多有才華的人、有創造能力的人能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施展舞台,讓每個人活得更愉快更自由更有尊嚴,讓中國人在世人面前,更有中華民族的「范兒」。從中國夢的角度,國家領導人的中國夢,是集合了中國人民心願的富強夢、復興夢,普通個人的中國夢是富足夢、小康夢,個人夢是小夢,國家夢是大夢,個人夢的一一實現之時,就是中國夢實現之日。實現每個人的「個人夢」、「平民夢」,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中國夢不是霸權主義,不是國家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民享主義。而實現民享主義需要清晰的政治路徑,這個路徑中習近平不能也不會孤軍奮戰,他身邊的左膀右臂將施展同盟效應。
十八大後的一些實際舉措表明,「不裝、不牛、不傻」是習近平主持的中共領導核心的共識,如果說「接地氣」是「不裝」,「凝真氣」是「不牛」,那麼對待國際事務就是「不傻」,在國家的領土主權問題上,他們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近日沸沸揚揚的釣魚島事件上,習近平和他的左膀右臂都暗示了不可動搖的底線,他們有利有節的強勢得到國人維護國家主權人士和海外愛好和平人士的讚許。
這種強勢體現在外交事務上,也體現在內部事務上,2013年1月15日,劉雲山正式以中央黨校校長的身份出席2012年秋季學期畢業典禮,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劉雲山輔佐習近平主理黨務的重要信號,因為中央黨校這一學期的開學典禮是在2012年9月1日,是由時任黨校校長的習近平主持進行。結合劉雲山兼任中央黨建工作小組組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可以判斷曾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的劉雲山,目前除了在政治局常委層面主抓意識形態之外,還主管中共黨建工作、人事大權,外界普遍分析是基於劉雲山熟悉黨宣工作,在上一屆中共中央主政宣傳工作,作為李長春的副手,在十八大之後中共政治局常委「9變7」的格局下依然「入常」,可見被習近平委以重任,擔任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也是應有之義。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和李長春所掌握的權責交付劉雲山,說明劉雲山是習近平班底核心成員之一,亦是習在中共意識形態黨務方面的主要助手。按照中共慣例,中央黨校校長和中央書記處書記兩個職位一般情況下均由同一人擔任。中央黨校作為培養黨務幹部的最高學府,曾經是由毛澤東親自擔任校長。而中央書記處是在中央政治局領導下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鄧小平時代」之後,出任這兩個職務的歷任人選分別是胡錦濤、曾慶紅和習近平。
我們認為,劉雲山的黨務核心地位完全來自於習近平的信任與授權。觀察時局,十八大後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剛剛上任,政治與社會仍處在「磨合期」,此時中共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中共高層的緊密團結,在劉雲山對習近平關於「中國夢」、「樹新風」上的彼此配合,顯示劉雲山和習近平在政治局常委中關係密切,二人間戰友關係也是中共集體領導體制的需要。新任中共組織部部長趙樂際、中辦主任栗戰書、書記處書記兼紀檢委副主任趙洪祝等習近平「執行團隊」的人,與劉雲山一同出現在中央黨校畢業典禮意味深長。
從高層動態來看,劉雲山顯然是習近平的堅定支持者之一。習近平接掌「大位」提出「中國夢」的暢想之後,在2012年12月26日中國組織部長會議上,劉雲山就再次提到要實現被認為是習近平執政新思路的「中國夢」,是除習之外6位常委中率先表態的人,此後一系列的行為與講話都是亦步亦隨,顯示出劉雲山與習近平之間的政治默契。(作者為成報亞洲智庫高級研究員 鄭中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