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南方日報報導,美國太空網、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1月4日極力炒作中國會在1月11日進行反衛星試驗,儘管當日中國沒有進行類似的試驗,美國依然擔憂中國不斷增強的反衛星技術實力會對其最靈敏的軍事情報衛星構成干擾。美國《華盛頓時報》1月9日報道稱,如果中國再次進行反衛星試驗,勢必將刺激印度和日本等鄰國的軍事航天活動,並引發與美國的緊張。
美國媒體的炒作讓外界關注各國在反衛星技術領域的博弈。實際上,茫茫太空早已不是一片安靜和平之地。在那裡充滿了數量眾多、具備軍事用途的衛星,又暗中潛伏了許許多多反衛星武器這一「太空殺手」。隨著各國軍事力量對衛星監視、通信、全球導航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今後的戰爭將是在空間、陸地、海上和空中系統進行。為使敵人衛星失效,各國在積極發展反衛星技術,以破壞、攻擊敵方的衛星偵察、監視、導航等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衛星與反衛星的「攻守戰」也將越來越趨於激烈。反衛星技術受到各國重視的原因是什麼?外國為何熱衷炒作中國的反衛星武器話題?就這些問題,本期軍情將為您做出解讀。
衛星是個易受攻擊的「靶子」
一個國家的反衛星能力越強大,其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反衛星(ATST)技術幾乎與衛星技術本身同步發展起來。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在政治、軍事、科技領域邁進航天時代。此後,各主要軍事大國都意識到航天技術在軍事方面應用的潛力,積極發展自己的軍用衛星,藉以推動本國空間軍事力量的發展。
衛星軍事應用通常被劃分為衛星戰場偵察監視、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冷戰結束後,經過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幾場現代戰爭,軍用衛星的這幾項功能不斷顯示出其重要性。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天兵天將」大顯身手,首開陸、海、空、天「立體戰爭」之先河。
然而,由於受到自身重量和軌道的限制,衛星本身是一個易受攻擊的「靶子」。這時,用於打擊、破壞敵人衛星的反衛星武器受到重視,它可以攻擊在軌道上運行的各種衛星,使其全部報廢、暫時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因而被稱為「太空殺手」。
蘇聯既是最早發展衛星技術的國家,也是最早發展反衛星技術的國家。早在1963年,它便實施一項反彈道導彈和太空防禦計劃,最初的目標就是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
美國當然不甘落後,美國認識到衛星在軍事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並於1959年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實施了自己的反導彈和反衛星計劃,以反制蘇聯的地球軌道炸彈。但這個時期的制導系統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存在「制導不精確」的缺陷。1985年,美國在發展反衛星技術方面有了更大的野心,美國計劃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為它的多層次反彈道系統,把彈道導彈摧毀於外層空間,並「順手牽羊」地摧毀各種航天間諜器。這一計劃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戰」。
在整個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運用各種當代最先進的武器摧毀敵方的衛星。冷戰結束後,這一技術早已衝破「兩極博弈」的範圍,早已被多國利用起來。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擁有反衛星武器,而澳大利亞、以色列在內的一些國家出於自身利益都在試圖發展自己的反衛星武器系統。
「反衛星武器對奪取『制天權』能發揮重要作用,」著名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稱,在太空有了軍用衛星之際,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也就開始研發相應的反衛星武器,畢竟太空的軍事偵察、通訊、導航等衛星對其他國家是一大威脅,只有把這些衛星打掉才能讓自己的國家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衛星的依賴越來越重,這些衛星對地面構成的威脅已經從之前的防禦性轉向了進攻性,如果要想遏制這些國家的強大軍事能力,就有必要對其嚴重依賴的衛星系統予以清除。畢竟未來的爭奪戰已經成為奪取「制天權」的戰場,只有通過多種反衛星能力的建設,才能最終取得「制天權」的勝利。
軍情網總裁郭宣認為,反衛星技術具有優越性,讓很多國家躍躍欲試。他認為,通過這一技術摧毀別人的衛星,或者讓其衛星受到干擾,無法發揮正常的偵察和監視功能,這時,別國的衛星就成了「瞎子」,致使高精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美海基反衛星武器已可實戰
美國在攻擊他國衛星的技術領域可謂「輕車熟路」,不過,在確保本國衛星安全方面遭遇困境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反衛星武器的國家之一,也是反衛星武器系統最成熟、實戰能力最強的國家。早在1959年,美國就已經利用空中發射的彈道導彈率先進行了反衛星武器試驗。之後,美國重點研製與試驗了核彈頭反衛星武器,並在1964年到1975年這段期間在太平洋中部約翰斯頓島部署了「雷神」陸基核導彈反衛星武器。由於核導彈反衛星武器的局限性,在此之後,美國轉向發展動能反衛星武器。
目前,美國為了保持在太空中絕對的軍事優勢,全力開發和研製天基(陸基、海基)反衛星武器系統。有分析稱,美國的反衛星試驗表明,美軍的動能攔截導彈技術日趨成熟,海基反衛星武器系統已可以投入實戰。與陸基(空基)反衛星武器系統相比,海基反衛星武器系統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它的機動性非常強,可在全球任何一片海域(水域)對處於低軌的任一衛星實施攻擊。
與一些航天大國相比,美國更善於綜合利用這些太空設施,使美軍達到了情報搜集、安全通信、行動導航、導彈制導、氣象預報的軍事目的,讓美軍在現代化戰爭中擁有無可匹敵的信息化優勢。對此,宋忠平認為,不可否認,美國是反衛星武器發展最強的國家,尤其是「星球大戰計劃」讓美國實施了大量研究工作,並產生了很多實際的應用成果,如「智能卵石」等。如今美國的陸基和海基反衛星能力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包括採用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等反衛星的能力也都很強,最典型的就是「標準-3」導彈多次試驗,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戰能力。
一位美國空軍軍官曾自豪地表示,有了先進而強大的衛星技術,美國再也不用在迷霧重重的惡劣環境下戰鬥,而只需在「電子雲團」中發動攻擊。但也有說法稱,太空是美國「最致命的軟肋」。美軍的通信、偵察和監視系統嚴重依賴於太空,空間設施事實上很容易受到它國反衛星武器的攻擊。
宋忠平稱,美國的衛星系統確實是其「軟肋」,畢竟美軍太依賴於太空技術的支持。這也就是為什麼美軍強調保護其太空資產的重要原因。因此,從美軍現有太空系統來看,多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抗毀傷能力,這也是美軍今後太空技術發展的重點。
宋忠平表示,就目前來看,中國反衛星技術能力與美國相比差距很大,包括攔截技術、試驗次數和實戰能力等,中國試驗反衛星武器只是謀求掌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殺手鑭」,對挑釁中國的強敵「一招制敵」,絕無挑釁他國的目的。但恰恰是中國「正常」此舉招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無端指責,就是因為反衛星武器「刺痛」這些國家的軟肋。
激光反衛星武器最受追捧
激光武器可瞬間摧毀或干擾高速飛行的各類太空飛行器,尤其適合於在外太空作為攻擊性武器
反衛星武器形形色色,按其殺傷手段,有核導彈反衛星武器、動能反衛星武器、定向能衛星武器、反衛星衛星等幾種類型。其中,核導彈反衛星武器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利用核彈頭在目標航天器附近爆炸產生強烈的熱輻射、核輻射和電磁脈衝等效應,將對方的結構部件與電子設備毀壞,致使其喪失工作能力。但這一武器的準確度低,附加破壞效應大,核導彈反衛星武器容易給己方衛星造成威脅,而且一旦使用或有引發核戰的危險,因此後來基本被放棄。
各國現有或者正在發展中的反衛星武器主要以動能和定向能反衛星武器為主。其中,定向能武器中的激光器,因能夠將衛星徹底摧毀或通過輻射其敏感電子元件使其失效,在爭奪「制天權」中獲得優勢,成為各國熱衷競相研製的反衛星武器。
1997年10月17日美國陸軍的一項試驗也初步證實了激光反衛星武器的良好效能。在那一次試驗中,美國陸軍用當前功率最大的激光器向太空中一顆價值6000萬美元的氣象衛星發射激光束,進行首次激光攻擊衛星的試驗。由地面激光器發射的兩束激光均擊中了體積同電冰箱大小、飛行速度達26800千米/ 小時的衛星(MSTI一3運行在420千米高)。其中首先發出持續時間短於1秒的激光脈衝,用於測定高速運行中的衛星準確位置,此後射出的10秒鐘的強激光脈衝,則用於確定光束對衛星造成的影響。
激光反衛星武器利用高亮度強激光束攜帶的巨大能量摧毀或殺傷敵方飛機、導彈、衛星和人員等目標的高技術新概念武器。強激光武器有著其他武器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攔截距離遠、火力轉移迅速、不受外界電磁波干擾、持續戰鬥力強等明顯優勢。正因為如此,現在,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等許多西方國家都在積極發展強激光武器。
宋忠平稱,高能激光武器除了能徹底摧毀太空目標外,也能對目標實施致盲性打擊,讓其暫時失去功能,是世界各軍事強國今後武器發展的技術潮流和重點方向。
有報道稱,中國一直在大力發展定向能武器系統,特別是陸基激光系統,並用其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報道還推測中國此舉的目的,就是要使美國的軍事間諜衛星暫時或永久性「失明」。
對此,宋忠平認為,中國發展激光武器並不晚,也具備很強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在高能激光武器也具備一定的實力,它本身就可以作為反衛星武器的一個重要選擇。
那些年的衛星與反衛星計劃
1957年
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在政治、軍事、科技領域邁進航天時代。
1959年
美國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實施了自己的反導彈和反衛星計劃,以反制蘇聯的地球軌道炸彈。
1963年
蘇聯實施一項反彈道導彈和太空防禦計劃,最初的目標就是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
1985年
美國計劃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為它的多層次反彈道系統,把彈道導彈摧毀於外層空間,並「順手牽羊」地摧毀各種航天間諜器。這一計劃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戰」。
1991年
海灣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天兵天將」大顯身手,首開陸、海、空、天「立體戰爭」之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