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麗陝西:環保指標塑西咸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1-29]
放大圖片

陝西省西咸新區灃河富裕路花瓣式鋼拱斜拉橋鳥瞰圖。

——對話西咸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

【本報記者 熊曉芳 西安29日電】 「大自然不虧人,一分投入、十分回報;一分索取、十分報復」,北京、武漢、西安……當中國的大都市從南到北都籠罩在濃濃霧霾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面臨增長極限,新的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西咸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通過解讀現代田園城市發展理念,梳理出西咸新區破解「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怪圈、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美麗中國需要美麗陝西的支撐,而一個能源大省唯有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長足進展,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和諧雙贏。作為陝西省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進而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平台,應運而生的西咸新區從一開始就高調提出建設現代田園城市,這不僅僅是區域發展重要舉措,也關乎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存安全、生活幸福。

王軍,對三秦大地有著深深的赤子情懷。在他眼裡,現代城市不僅要有便利的設施、方便的生活,還要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質樸;建設和運營城市不僅要有科學嚴謹、負責的態度,還要有「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邁。他說,環保的投入是會有回報的,回報就是提升區域價值,要通過新區的開發、環境的建設來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的福祉。唯如此,城市新區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普惠度最高的民生工程

記者:一個地方被稱為美麗,一定離不開或秀麗、或壯觀的自然風光,而自然風光與城市的高度融合,則已成為很多都市人對生存環境的一種奢求。您是如何看待「美麗中國」的?

王軍:「美麗中國」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提法,但是我們目前面對的首先讓人民享受到適宜的生活環境。從這個角度看,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普惠度最高的民生工程。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絕大多數民生工程,都是覆蓋一部分人群,比如保障房,是住房子的人得到實惠;修路,開車的人得到實惠;醫療保障,看病的人得到實惠。只有空氣、水、環境,這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的,環保工程是普惠度最高的民生工程。

記者:生態環境涉及到人最基本的生存環境,以最近北京等城市的「霧霾」天氣來看,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已刻不容緩。

王軍:目前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所以說到「美麗陝西」、「美麗中國」,解決環境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現在世界十大最污染的城市,七個在中國,北京就赫赫在列,很慶幸西安沒在裡面。這與西安近年來的環境治理有很大關係。這一點我有很深的體會。大家都記得2003年西安拔煙筒、煤改氣,「不搬煙筒搬交椅」,力度很大。「大水、大綠」也見到了實效。我在雁塔區工作時倡導少倒垃圾多種樹,把杜陵的垃圾山覆蓋綠化,塬地退耕還林,才有了現在杜陵的萬畝都市森林。後來在治理滻河和灞河時我們發現,河流蓄水以後,改善了大氣質量但卻破壞了原來的濕地。我們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在河流治理完以後,滻灞兩邊一邊起樓一邊不起樓,做成濕地。現在世園會會址廣運潭就是這樣的濕地,在濕地外側再起樓。佔了一份濕地,就要還自然一份濕地,這樣做也為鳥類提供了一個生存環境。

這樣的環保舉措為改善西安的大氣環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杜陵萬畝都市森林在城市東南角形成了綠色屏障。在西安的東北方,滻灞這一片水面改善了西安的濕度。

記者:西咸新區怎樣實踐環保理念?

王軍:實際上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的規劃理念很重要的一條就出於環保的考慮。城市太大了以後,城市的污染散發不出去,汽車尾氣、熱島效應等都和城市規模過大有關。北京在華北平原,瀕臨渤海灣,還是有風的地方,空氣污染都這麼嚴重。相比較而言西安更為嚴峻,這裡是個窪地,南邊是秦嶺,北邊是北山,中間是渭河平原,空氣流動性差。如果西安再照攤大餅這個思路發展下去,環境問題一定更突出。陝西首先提出建設現代田園城市,一個出發點就是環保的考慮。這是得到國家層面認可的。西咸新區在西安、咸陽之間,杜絕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佈局五個城市組團,在各組團間保留大量農田,使農田與山川河流、遺址保護帶一起成為城市的生態功能區和屏障。趙正永同志對此有一個經典的描述:「先進文化引領、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這就是美麗西咸。

新商業模式:環境治理與區域開發的良性循環

記者: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江澤林在介紹西咸新區時說過,西咸新區要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但是無數例子證明,開發往往伴隨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您認為,作為一個新區,西咸新區如何才能避開「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王軍:過去城市發展的商業模式是土地財政積累模式。而這種模式與「攤大餅」有必然聯繫,因為「攤大餅」經濟效益最好,沿城市邊緣發展成本最低、效益最好,所以不斷地往外畫圈,這個餅越攤越大。如果西咸一體化,西安往西發展,咸陽往東發展,兩個餅攤成一個更大的餅,這個城市環境的後果可想而知。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從規劃入手,以法律層面解決攤大餅問題;一是以商業模式入手,從投入產出上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規劃層面陝西提出了現代田園城市的概念,走在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前列,西咸新區如何在商業模式上解決這個問題?

王軍: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規劃理念,用江澤林同志的話來說,承載人口與節約土地兩個目標一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個任務統籌兼顧。無論兩個目標,還是兩個任務,看似對立,實則統一,關鍵在於運行模式。

我對滻灞模式的概括就是通過環境治理,提升區域價值;通過城市開發,實現區域價值。打破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從經濟上講,這是一個完整的價值鏈。原來河灘地經濟價值不高,只能倒垃圾,越倒越髒,把河水都污染了,一錢不值,過去幾十年就是這麼幹的。現在呢,把垃圾搬走、把河流治清。環境好了,河流、濕地、兩岸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通過環境治理,提升區域價值;第二步,通過城市開發,宜居興業,實現區域價值。若不進行城市開發,全變成保護區,那這個地方的環境保護一定難以持續,僅靠政府一次性財政投入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形成好的商業模式,兩個目標一起實現,二個任務統籌兼顧才能成為現實。

記者:先治理就意味著要政府先拿出大量的資金來投入公共環境建設,這裡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直接收益回報的,像是「賠本的買賣」。

王軍:趨利避害,人之常情,政府主導的開發也要有一個趨利避害的商業模式。通過環境治理,提升區域價值,不是這一塊地的價值,是整個區域的價值,這個城市的價值。正如世園會,它提升的是西安市的價值,而不只是滻灞的價值。我把這個叫滻灞開發模式。「先污染後治理」這個模式在現在來看是短視的,而且是不持續的。

大自然不虧人,一分投入,十分回報,一份索取,十分報復。這幾年我們城市建設充分證明了這句話。現在來看滻灞不只是收穫了生態效益,它的經濟效益也出來了。環境治理、生態治理提升價值不是一個純花錢的事,它是有投入有產出的。我們做新區開發,就是實現區域價值的過程,使環境治理與保持可持續。環境的投入是有回報的,回報就是提升區域價值,要通過新區的開發、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的福祉,新區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記者:您認為西咸新區一年來在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有了哪些進展?

王軍:陝西省代省長婁勤儉講:「環保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們把環保工程作為重中之重。過去的一年工作重點就三句話:拉開骨架,對接主城,提升環境。西咸新區境內,渭河、涇河、灃河穿城而過,秦咸陽宮、阿房宮、漢五陵塬、昆明池等歷史文化遺存豐厚,這些都成為西咸新區提升環境的重中之重。我們把大量的資金投入渭河治理、灃河治理、涇河治理、五陵塬大遺址的保護和綠化,現在已經初見成效。2012年秦漢新城渭河綜合治理工程18.65公里的堤防加寬及綠化工程已經建成,成為全省示範工程和亮點工程。沿渭河北岸的蘭池大道被譽為大西安最美城市道路。渭河治理工程灃東、灃西新城段也已開工,灃河、涇河治理也拉開了帷幕,未來必將成為大西安的綠色生態廊道。

在人字形大遺址保護帶上,會像杜陵萬畝都市森林一樣大量種樹。2012年我們在長陵栽下了千畝松林。今年將與省林業廳共同建設五陵塬萬畝都市森林。前幾天我去長陵檢查綠化,真是聽到了如萬馬奔騰的陣陣松濤,你站在漢高祖劉邦的陵墓旁邊,聽著陣陣松濤吼,猶聞金戈鐵馬聲。真是現實版的《大風歌》,歷史一下子拉回了幾千年。此情此景,如此詩意,如此浪漫,陝西這個地方你怎麼能不愛!當時我就寫了一首詩:「冬日訪古漢家陵,聽松猶有戰馬聲。秦漢一脈貫天地,當下且看西咸城。」所以我根本就不主張將那裡蓋房子、蓋工廠,就是種樹。現在效果出來了,這裡既是文化遺址區,又是大西安的生態功能區。

記者:您是個很有人文情懷的官員,但是在城市建設中,必須要有非常現實的產業作支撐。在承接產業轉移上,西咸新區如何規避污染型產業?

王軍:產業發展是國計民生必需的東西,要選擇和城市素質、特質有關的產業。和這個城市素質、特質有關的產業一定是低污染低消耗。大西安有兩個特質還沒有充分體現:交通樞紐和科教人才中心。把這兩個素質挖掘出來,產業一定是集約、集成、集群發展的新興產業,一定是低耗低排的環保產業。

每個人都應有環保羞恥感

記者:現在被人們詬病比較多的是汽車尾氣的排放,由於公共交通體系不完善,西安購買私家車的人成幾何級數量增長,您認為西咸新區能否解決交通擁堵帶來的環境污染?

王軍:我們優先考慮公交優先。新城未建,公交先行。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一個大的軌道交通規劃,按照「北岸連線,南岸連網」,用軌道交通把五個城連接起來,五縱五橫交通路網主幹道,全部預留有公交專用車道。盡可能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在城市規劃上,幹道要快,支道要密,便於車輛快速通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做到產城一體,為城市佈局合理的結構方便就業,比如說我們要打造的萬通立體城市,就要力爭把就業半徑與生活半徑結合,最大限度減少交通工具的使用。

記者:公民的環保意識需要不斷被喚醒和強化,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王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環保理念也要不斷更新。我最近在微博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環保羞恥感」。解決環境問題,除了法律層面和機制層面,另外一個就是公民意識!包括公民的環保羞恥感。什麼叫羞恥感,中國人講究豪氣,要開豪車,住豪宅,請人吃飯要點滿滿一桌菜,剩的很多在過去我們習以為常,認為是豪氣,過去類似這樣引以為榮的行為往往蘊含著我們觀念上的落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反過來,這一套放在西方,很多人會覺得恥辱,認為你是土財主,暴發戶。我們的公民應該喚起這種羞恥感。

記者:您在滻灞提出做有愛心負責任的建設者,今天您又提出要有環保羞恥感,說到底是一種責任,一種情懷,您覺得這種責任、情懷在一個新區的建設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王軍:作為新區的建設者就是要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好事。實事、好事要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平民的情懷、歷史的情結很重要,說的宏觀一些的就是要向歷史負責、向人民負責;說得具體些,比如說治河,現在我們上游不管下游死活,上游排污,下游處理處理當自來水喝了,這顯然沒有負起責任。我們做決策時,一定要想一想,老百姓會怎麼看,一百年、一千年之後歷史會怎麼評價。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最能體現環保精神,西咸新區所有的考量都和環保有關,從發展的理念,發展的模式,一直到環保的羞恥感,是從各個層面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這都是人文情懷歷史責任感的真實反映。關注環保是一種對自然的回歸,更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